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于雷作者

1万美元的L4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面世,实测1小时表现如何?

高阶自动驾驶想要成功商业化,除了取决于感知、决策、执行各个层级的成熟度,降本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否则不仅难以大规模投用,更难与乘用车结缘。

据艾瑞咨询的一项报告显示,仅L4级自动驾驶的硬件,在2018年底的成本就达到50万元左右,还有可能更高。而到今年,百度采用ANP-Robotaxi架构的Apollo Moon自动驾驶运营车,已将整车成本降至48万元,这还计算了其原型车北汽极狐阿尔法T的费用。

今天(12月8日),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元戎启行又发布了一套更低成本的前装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DeepRoute-Driver 2.0。该方案采用5个固态激光雷达和8个摄像头,官方称可将成本控制在1万美元(约6.35万人民币)内,甚至低于特斯拉FSD功能的选装费用。

低成本L4硬件方案:

DeepRoute-Driver 2.0

元戎启行DeepRoute-Driver 2.0的主要降本手段之一是通过固态激光雷达替代机械式旋转激光雷达,后者不仅成本高、制作周期长,每次装车还需要人工调教,采购和人工成本都远高于前者。 

关于降本,元戎启行CEO周光还提到:「元戎启行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弱化了硬件对系统的限制,感知算法也能够很好地适配和融合固态激光雷达与相机的数据。通过我们自研的推理引擎,使得复杂的自动驾驶系统也能够用低成本、低功耗的计算平台运行。」

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由于要融合多种专用芯片和处理器,不仅要需要强大的硬件运算资源,能够基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定位系统和高精地图等多信息融合实现环境感知定位、路径决策规划和车辆运动控制等,还要保证网络安全和功能安全,技术门槛和成本一直较高。

去年1月,元戎启行发布了车规级计算平台解决方案DeepRoute-Tite,通过将L4级自动驾驶所需的算法移植到英伟达Xavier上,大幅降低了计算平台的成本和体积,并将整体功耗降到了45W,几乎是传统方案的九分之一。

英伟达Xavier计算平台是2016年9月发布的产品,集成8颗定制CPU核心与512核心Volta架构GPU,算力为30TOPS,还不到其下一代产品Pegasus算力的十分之一。不需要高性能计算平台,就可支持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应用,也是降本的有效手段。

DeepRoute-Driver 2.0的硬件布局方案也与此前不同,上一代是安装在车顶的集成式模组,而这代大多嵌入车身。虽然个别传感器的感知范围可能会因此受限,但更有利于兼顾乘用车的造型需求,被其采用。 

根据规划,2022年到2023年,元戎启行将拓展与主机厂的深度技术合作,研发出车规级前装量产方案,预计到2024年,搭载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汽车将开始量产并大规模进入市场。

此外,DeepRoute-Driver 2.0也将用于元戎启行未来的RoboTaxi运营中。为满足大规模部署后的数据研究和技术迭代需求,元戎启行将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算法提升、模拟仿真、到真实路测、版本升级,这一闭环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迭代,从工程上提高自动驾驶对长尾场景的处理能力。

由于法律法规的要求,L4级自动驾驶量产后的一段时间内,车辆还需要驾驶员的监督。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可在这一阶段积累数据,通过数据闭环不断进行技术迭代。但随着法规和政策的开放,将逐步脱离监管员。

连续1小时深圳CBD晚高峰路测

元戎启行在发布DeepRoute-Driver 2.0的同时,还同时公开了采用该方案测试车在深圳CBD晚高峰连续1小时的路测视频。可以从其顶部视角画面看到,虽然不是顶置的集成模组,但两个主要感知前后环境的激光雷达仍然在车顶,使其更难被其它车辆或环境障碍物遮挡。

场景一:停车/起步/跟车

这次测试虽然是在车流较为密集的晚高峰,但测试车在遇到红绿灯启停和跟车的表现仍然比较良好。遇到红绿灯停车普遍都能紧贴前车,不给其它车辆插队的机会,起步时也能跟住前车,这在车流量较大的城市道路上,有利于通行效率的提升。 

测试车的跟车分为两种逻辑,车速在40km/h以下时,拥堵路段普遍会跟紧前车,相对车少的路段会拉大与前车的距离。当前车车速超过40km/h后,测试车与前车的间距更大,而且即使车辆较少的道路上,也很少大油门加速,使车辆提速至道路限速,仍倾向于保守。

场景二:汇入主路

测试车在汇入主路时,虽然左侧有通行车辆,但是仍积极的向左尝试博弈,整体的流畅度比较好。而且在面对第二辆高速驶来的并道车辆时,测试车及时的减速避让,避免了事故发生。

场景三:掉头

此处掉头场景虽然有道路中间的隔离带,但是位于顶部的激光雷达可以有效缓解遮挡问题,在这里发挥了较大作用。面对比较密集的车流,测试车分两次挪动成功通过,证明了该系统的能力。但是有一处与正常驾驶员逻辑不同的是,在开始没有机会通行的时候,测试车仍停留在主路上,而没有进隔离带中央的待转区间,影响到了后车正常通行。

场景四:躲避行人 

人流量大、又无交通信号的斑马线,是最考验自动驾驶系统的场景之一,系统必须要与行人决策积极博弈,才能抓住机会通过。测试车在抓住人流间隙通过一处类似于商场门口的斑马线时,遇到了一个突然全速驶来的电动自行车,从左上角的3D模型中可以看到,虽然留给感知到执行时间极短,但测试车仍没有慌乱急刹,而且轻度刹车前速让行后继续加速,整体表现很稳健。 

另外一次在无车道路遇到正通行斑马线的行人时,车辆还出现了一个放弃当前车道,并入右侧车道,以尽快通过的做法,与正常驾驶员的行为相近。

场景五:让行车辆 

让行是少数影响到测试车通行节奏的场景,遇到有较高确定性的应该去让的车辆,如前图在晚间没有开启任何灯光的车,可能会被当做正常的障碍物流畅处理。但要是正常开启灯光的车辆,测试车会受到相对明显的影响,如后图空旷道路下遭遇在当前车道停放的车时,车速最多从44km/h减速到23km/h,而正常驾驶员面对这种场景通常会直接向左并道。

场景六:遇到密集车流

测试车在遇到密集车流时,有比较积极的换道逻辑,只是对于周边车辆的处理相对保守,在最开始遇到右侧停车时,较早就判断出当前道路无法通行,而后因为躲避左侧道路车辆耽误时间。

面对随后的公交车也直接做了换道的尝试,第一次尝试并入右侧道路,较大可能是受到了公交车最开始左转灯的干扰,认为其有再次并入最左侧车道的意图。不久就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在最左侧车道通行成功。

在车流量密集的道路上,测试车虽然会紧跟前车,但要是有两侧车辆向当前车道挤压的情况,仍会选择与周边车辆拉大距离,而这往往会变成周边车辆插队的机会。但这种极端的场景,对于当前的自动驾驶系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过高。

尽管DeepRoute-Driver 2.0是一套追求降本的解决方案,但仍做到了L4自动驾驶应有的能力。而且在元戎启行的规划中,这套解决方案最早在2024年就可大规模部署,以低于1万美元的成本而言,吸引力显然不会小。
产业自动驾驶技术元戎启行
相关数据
自动驾驶技术技术

从 20 世纪 80 年代首次成功演示以来(Dickmanns & Mysliwetz (1992); Dickmanns & Graefe (1988); Thorpe et al. (1988)),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尽管有了这些进展,但在任意复杂环境中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导航仍被认为还需要数十年的发展。原因有两个:首先,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运行的自动驾驶系统需要人工智能归纳不可预测的情境,从而进行实时推论。第二,信息性决策需要准确的感知,目前大部分已有的计算机视觉系统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自动驾驶导航所无法接受的。

激光雷达技术

自动驾驶车辆传感器的一种,采用激光扫描和测距来建立车辆周围环境的详细三维模型。Lidar 图像具有高度准确性,这使得它可以与摄像头、超声波探测器和雷达等常规传感器相提并论。然而激光传感器面临体积过大的问题,同时,它的机械结构非常复杂。

推理引擎技术

推理机是实施问题求解的核心执行机构,常见于专家系统。它是对知识进行解释的程序,根据知识的语义,对按一定策略找到的知识进行解释执行,并把结果记录到动态库的适当空间中去。

推荐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