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卷起的医疗人工智能热潮,似乎在这个早春步入了自己的冷秋。
在这期间,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一百多家医疗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已经逐渐划分梯队,市场随之回归理性。
如今,大家已经把目光从对于未来的无尽想象转为眼下实在的落地——医疗AI行业步入了“中场战事”。那么,有多少公司可以坚持到下半场的比拼,目前还不得而知。
这并非意味着医疗AI战场已经是一潭死水,融不了新鲜血液。商汤科技也一直在这一领域低调地进行自己的布局,并准备着一场厚积薄发。
商汤智慧健康团队建立于2018年,但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领军企业,商汤早已在智慧城市、互联网娱乐、智能手机等场景有着成熟的应用。确定进入医疗领域后,商汤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和产品能力,并在上海举办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面向临床的SenseCare智慧诊疗平台原型,同期获得了医学图像顶级会议MICCAI的多项比赛的世界冠军。
对于这个医疗AI的后起之秀,在过去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计划如何度过这场中场厮杀,为此动脉网采访了商汤科技副总裁、商汤智慧健康负责人张少霆。以下是采访实录:
动脉网:为什么商汤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切入医疗领域?
张少霆:首先医疗领域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场景,对于商汤来说这块肯定是要做的。其实在研究层面的话,商汤较早就做了医疗方向的探索,两三年前就有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只是之前并没有在产品和商务上发力,也未对外做过宣传。有了相关的研发积累,在找到合适的业务负责人后,后续的推进就水到渠成了。
动脉网:从高校来到企业,能否谈谈您在两者间感受到的差异?
张少霆:近些年国内互联网和AI公司从国外高校引进了众多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教授回国带队,我也从高校教授转型为创业公司业务负责人,还是有不小的跨度。
但其实在北美高校任职工作,就非常类似于运营一个小型创业公司。学校给予一笔“天使投资”,教授们用此来招兵买马,取得初步成果后就去向各大基金“融资”,期间也需要做方向规划、人才招募、绩效管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在高校里不需要担心营收,只需要持续发表高质量文章并以此获得经费。
而在企业却不同,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打磨产品、推进业务之外,还应该考虑如何产生流水甚至利润、以及如何保持高质量流水的增长,即做的东西在短中长期均是有商业价值的。随着资本市场越发理性,企业除了要给客户交付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也要给投资人、给市场一个交代。
而在这个过程中,产品有落地不一定等于有刚需的使用价值,有占有率不一定等于有流水,而有流水也不一定等于有回款或利润。所以要同时兼顾产品和商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动脉网:您如何看待当前医疗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问题,是否已经到了谈流水的阶段?
张少霆:相对智慧城市等业务而言,智慧医疗方向确实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及拿证要求,营收流水更为困难。但另一方面,营收并非毫无可能。事实上,且不说GPS(GE、飞利浦、西门子)的医疗软件一直都有营收,即便是未上市的人工智能医疗类公司,有一些也是有造血能力的。只要产品或算法做得好,问题找得准,收入是水到渠成的。
回到商汤,即便是我们智慧医疗这样的新团队,通过SenseCare智慧诊疗科研平台销售以及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AI医疗算法赋能,也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了高质量的营收,相对于医疗团队当下的规模而言,我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润。当然未来会有更大的投入,但每一步都应该有扎实的商务产出。
究其原因,就在于商汤一直保持着认真做企业的态度,企业首先需要健康的运转,在发展的同时考虑营收和利润,而不是一味的烧钱。因此,我们也在继续探索可以获得长期营收的新的商业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动脉网:什么样的产品既能满足痛点刚需,又能带来健康营收?
张少霆:就医学影像而言,诊断环节的影像科医生往往习惯于西门子等厂家的信息化系统、医学影像后处理工作站等产品。这些厂商有着十几年的开发经验积累,产品都已经很成熟。
我们可以继续在这个环节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的功能、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但是不能局限于此。比如很多临床医生做手术规划的时候凭借的是个人经验,缺乏便捷又智能的工具支持,而临床的治疗方案又是直接影响到患者预后效果的。
我们更希望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到以往没有很好工具支持的临床医生,从而提升整个医疗体系资源的质量。所以我们一直将我们的产品定义为赋能临床诊、疗、愈全流程的工具。而满足痛点刚需的产品,自然而然就会有市场。
动脉网:商汤如何对AI产品进行定位?
张少霆:在去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发布了SenseCare智慧诊疗平台原型。这是一款从医生刚需出发而制定的平台级产品,可以满足高并发的三维影像后处理需求;超轻量级的网页应用,支持随时用各种移动设备登录;还可以灵活的在平台上开发各个临床方向的垂类应用。
现在,商汤已经从骨科、呼吸科、心脏等多个垂直方向进行算法和衍生产品的开发。而这些产品和算法都是从需求中来,到实际场景应用中去。今年,商汤将在5月15日召开人工智能峰会,届时也将在峰会上公布我们最近的产品进展。
动脉网:商汤将赋能上下游合作伙伴作为业务导向,为何会采取这一策略?
张少霆:在我看来,医疗+AI行业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应用场景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契合的落地场景,技术再好的公司也很难持续运营下去。
医疗的板块众多,而且每一个方向的场景都很复杂,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其结果自然是百花齐放,没有哪一家可以做到一家独大。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诊、疗、愈全栈能力,但意思是把一个门类甚至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做深,而不是每个方向的每个环节都独立完成。
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拥有极高的技术壁垒,但短时间内却难以在某些场景应用方面超越深耕垂类方向多年的公司。一些优秀的公司在特定的问题上已经钻研了十余年,开发出了成熟的产品,我们很愿意用开放的心态去实现合作共赢。
动脉网:那么商汤如何选择合作伙伴与合作模式?
张少霆:商汤在业内的资源较好,且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不错的品牌和口碑,因此有不少对接过来的优质的合作伙伴,选择合作伙伴时,我们最看重的因素就是业务扎根程度以及产品质量。举个例子,商汤和深圳医诺公司在放射治疗方面就有着深层次的合作。
医诺公司沉淀10余年,开发并完善了放疗信息化系统,获得了多项CFDA认证,落地了400余家医院,包括301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等。
基于这些系统,商汤智慧医疗开发了一系列的器官及靶区勾画算法,与医诺一起赋能放疗医生,目标是通过提升有限放疗医生的产能,惠及更多基层病人。这样的强强联手及双赢设定,自然是我们愿意尝试的。我们也一直在拓展更多领域的合作伙伴。
动脉网:商汤智慧医疗在国内外建立了若干联合实验室,这块的用意如何?
张少霆:商汤的理念是坚持原创,因此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支持高校的工作。坦率地说,高校的研究内容可能会和企业的关注点有一些出入,但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致的,对于未来的探索也是一致的。
我本人也曾是一名高校老师,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找到一个共赢的平衡点,进行深入的合作。例如,我们将在今年的医学图像顶级学术会议MICCAI大会上举办多项比赛,将过去积累的数据资源和专家知识回馈给研究领域,推进整个领域的前进,这便是我们与联合实验室共同的目标。
动脉网:能否对智慧医疗产业化的未来进行展望?
张少霆:回顾过去总是容易的,预测未来总是困难的。但正如之前所说,“智慧医疗”并不算是新兴的事物,与其看过去两三年里的发展,不妨回望过去一二十年的起起伏伏。
一些务实做了十余年的公司非常值得大家关注与学习,它们做出了优质的产品,解决刚需的痛点问题,并早就拿到了CFDA认证,但这些都是阶段性的成功。商业化模式如何?人工智能部分的议价能力如何体现?教育市场是否必要?最终能否兑现当下昂贵的估值?这些才是真正的挑战。对此,我还是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任重道远,务实前行。
关于张少霆
商汤科技副总裁、商汤研究院副院长。曾在北美高校计算机系任教,2016年由吴恩达和林元庆引入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IDL)担任主任研发架构师,负责智慧医疗方向,并于2018年加入商汤科技。
在学术界期间,其论文多次获得MICCAI青年科学家奖及提名,多篇封面论文及高引论文,例如《Medical Image Analysis》杂志2012-2017年间单篇引用排名第二(非综述类文献第一),总引用近5,000次,并曾担任多个杂志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