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sted Trees 介绍
XGBoost 是 “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的简称,其中“Gradient Boosting”来源于附录1.Friedman的这篇论文。本文基于 gradient boosted tree ,中文可以叫梯度提升决策树,下面简称GBDT,同时也有简称GBRT,GBM。针对gradient boosted tree的细节也可以参考附录2.这篇网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BigQuant进一步学习实践。
监督学习
XGBoost 主要是用来解决有监督学习问题,此类问题利用包含多个特征的训练数据 xixi,来预测目标变量 yiyi。在我们深入探讨GBDT前,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监督学习的一些基本概念。
模型与参数
在监督学习中模型(model)表示一种数学函数,通过给定 xi 来对 yi 进行预测。以最常见的线性模型(linear model)举例来说,模型可以表述为 yi^=∑jθjxij,这是一个输入特性进行线性加权的函数。那么针对预测值的不同,可以分为回归或者分类两种。
在监督学习中参数(parameters)是待定的部分,我们需要从数据中进行学习得到。在线性回归问题中,参数用θ来表示。
目标函数:训练误差 + 正则化
根据对 yi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回归、分类、排序等。我们需要针对训练数据,尝试找到最好的参数。为此,我们需要定义所谓的目标函数,此函数用来度量参数的效果。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目标函数必须包含两个部分:训练误差和正则化。
其中,L表示训练误差函数,Ω表示正则项。训练误差用来衡量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的预测能力。比较典型的有用均方差来衡量。
另外针对逻辑回归,比较常见的损失函数为Logistic函数: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就是正则项,这也是很多人容易忘记的部分。正则项是用来控制模型的复杂度,以防止过拟合(overfitting)。这听起来有点抽象,那么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针对下面左上角的这幅图,我们需要找到一个阶梯函数来拟合图中的数据点集合。那么问题来了,下面剩下的三幅图中,哪一个你认为是最好的呢?
答案是用红色标注出来的这幅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于好的模型的判断依据是 简单(simple)并且 准确(predictive)。但这两者又是相互矛盾的,在机器学习中我们也把这两者也用 bias-variance 来表述。
复合树模型(Tree Ensemble)
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监督学习,现在让我们开始了解树模型。首先先来了解一下xgboost所对应的模型:复合树模型。复合树模型是一组分类和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 - CART)。这里我们举CART中的一个例子,一类分类器用来辨别某人是否喜欢计算机游戏。
我们把家庭中的成员分到了不同的叶子节点,同时每个叶子节点上都有一个分数。CART与决策树相比,细微差别在于CART的叶子节点仅包含判断分数。在CART中,相比较于分类结果,每个叶子节点的分数给我们以更多的解释。这让CART统一优化节点更为容易,这在后面会有具体介绍。
通常情况下,在实践中往往一棵树是不够用的。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把多棵树的预测结果综合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复合树模型。
上面就是由两棵树组成的复合树的例子。每棵树上的分数简单相加就得到了最终的分数。用数学式子可以表达如下:
KK表示树的数目,ff是函数空间FF中的一个函数,FF表示CART的所有可能集合。所以我们的优化目标可以写作:
现在问题来了,随机森林对应的模型是什么呢?对了,也是复合树模型。所以在模型的表述上,随机森林和提升树是一样的,他们俩的区别只是在于如何训练。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要写一个关于复合树模型的预测服务,我们只需要写一个就可以同时支持随机森林和提升树。
提升树 (Tree Boosting)
介绍了模型之后,让我们看看训练部分。那么我们是怎么训练这些树的呢?对于所有的监督学习模型,答案也都是同样,只需要做两件事,定义目标函数,然后优化它。
假设我们有如下的目标函数(需要切记目标函数必须包含损失函数及正则项)
增量训练 (Additive Training)
首先我们需要问的是,这些树的参数是什么?我们会发现,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这些 fifi方法,每个方法中定义树的结构以及叶子节点的分数。这比传统最优化问题要更难,传统最优化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梯度来解决。而且我们无法在一次训练所有的树。相反,我们用增量(additive)的方式:每一步我们都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增加一棵树,而新增的这棵树是为修复上一颗树的不足。,我们把每tt步的预测用yi^(t)yi^(t)表示,这样我们就有了:
这里还有疑问的是,在每一步中如何确定哪棵树是我们需要的呢?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增加这棵树有助于我们的目标函数。
我们用MSE(均方差)作为损失函数,这样式子就变成了:
对于用MSE求出来的损失函数式子比较友好,包含一个一阶项和一个二次项。但是对于其他形式,就很难推导出这么友好的损失函数式子了。那么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就用泰勒展开公式(参考附录4,x取值yi^(t−1)+ft(xi),a取值yi^(t−1))来逼近:
其中 gi 和 hi 定义如下:
然后针对上述式子,我们删除常数项,那么在 tt 目标函数就变成:
选择新的一棵树,上述式子就是优化目标。这样的优化目标有一个优点,式子只需要考虑gi和hi。这就是xgboost为什么能支持自定义损失函数的原因。我们能够优化每一个损失函数,包括逻辑回归和加权逻辑回归,只需要把对应的gi和hi作为输入传入即可。
模型复杂度
现在讲讲正则化。那么如何定义 Ω(f)呢,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定义 f(x):
这里ww表示叶子节点上的分数所组成的向量,qq表示每个数据映射到相应叶子节点的对应关系函数,TT表示叶子节点的数量。在XGBoost中,我们用如下公式定义复杂度:
当然还有其他公式来定义复杂度,但是我们发现上述式子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很好。其他树相关的算法包不怎么认真对待正则化,甚至直接忽视掉。
如何计算树叶子节点上的分数
那么在增量学习过程中,如何选择这棵新增的树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解决一下其中这个子问题:假设这棵树的结构已经确定了,如何来计算叶子节点上的分数?
这一部分是推广过程中比较神奇的一个步骤。根据上述过程,我们写出第tt步树的目标值:
这里 Ij=i|q(xi)=j表示每个映射到第j个叶子节点对应的数据样本。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映射到相同叶子节点上的数据样本他们的分数是相同的,所以在第二行我们改变了一下求和∑顺序。同时我们令 Gj=∑i∈Ijgi 以及 Hj=∑i∈Ijhi,那么上述公式简化为:
在上述式子中,每一个wj是相互独立的,那么针对一元二次方程 Gjwj+1/2(Hj+λ)w2j 而言,可以比较容易求出当新增的这棵树的结构 q(x) 已知的情况下,目标函数最小值下的 wj:
最后的式子计算的是树 q(x) 的优劣:
如果上面的式子看着比较复杂的话,那么根据上面的这幅图来看如何计算这些分数,就会显得更直观些。一旦树的结构已知的话,我们只需要通过计算每个节点上的 gigi 和 hihi ,然后把各个叶子节点上的这些数值加起来,用上述方程式就可以计算这棵树的优劣了。
如何学习树的结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旦树的结构固定下来以后,如何来计算叶子节点上的分数,以及计算这棵树的优劣。那么关于现在我们要来解决如何来学习这棵树的结构。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遍历所有可能的树结构,然后从中找到最好的那棵树。但是这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需要遍历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们来寻求一种贪婪的解法,就是在树的每个层构建的过程中,来优化目标。那么这里假设在某一层的构建过程中,假设特征已经选定,我们先如何进行二叉划分呢,以及是不是需要进行划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式子来计算划分之后,在目标上所获得的收益(这个收益越越好,负数表示收益为负):
上面的这个式子可以分解为 1) 若是划分,划分后左边节点的收益 2) 或是划分,划分后右边节点的收益 3) 如不划分,原先节点的收益 4) 划分后正则项的收益。通过上述式子比较容易看到,当划分后叶子节点所带来的新增收益小于 γγ ,我们最好还是不要进行二叉划分,保留原样是最好的。这也是日后做剪枝的依据。
那么针对排序后的特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遍历各种划分,找到一个最好的划分点,如下图表示。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构建树的结构过程中,在某一层如何进行特征选择呢?这里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遍历每一种特征,然后根据上述式子的Gain,找到最大的Gain值对应的特征。
关于XGBoost的最后几句话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来讲解 Boosted Tree,那么XGBoost相较于Boosted Tree,又做了哪些额外的事情呢?XGBoost是遵循上述Boosted Tree思想的工程实现,但同时又考虑兼顾系统优化和机器学习原理,最大化的保证可扩展性、便捷性以及准确性。
附录:
- 《Greedy Function Approximation: A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 http://www.csuldw.com/2015/08/19/2015-08-19%20GBDT/
- https://xgboost.readthedocs.io/en/latest/model.html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泰勒公式
- http://homes.cs.washington.edu/~tqchen/pdf/BoostedTree.pdf
原文链接:《 XGBoost 入门系列第一讲 》
本文由BigQuant人工智能量化投资平台原创推出,版权归BigQuant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