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分析师认为,一些科技公司将会下降,许多规模较小公司的资金短缺窘境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2018 年,数以千计的中国科技公司齐力募集了高达 694 亿美元的资本,比 2017 年暴涨 63%(数据来自 CB insights),这可以说是创纪录的一个成绩,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许多上市科技公司的股价都在 2018 遭遇骤跌。
譬如,阿里巴巴股价全年跌幅为 20.51%,百度股价全年跌幅达到 32.28%,而京东的全年跌幅更是高达 49.47%;作为港股,腾讯控股今年跌幅为 22.5%,创 7 年最大跌幅。
百度 CEO 李彦宏甚至在昨天公开发表的「年度致员工信」中发出了「冬天即将来临」的警告。讲话除了让这份新年总动员显得有点冷淡外,也无疑点出了科技公司其实都普遍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涌入中国科技创业公司的资金洪流已经放缓,许多投资者表面强调「放长线钓大鱼」但实则暗藏的「迅速获得意外收获的希望」最终被戳破。
譬如,一些大型投资机构就纷纷向华尔街日报表示,科技行业无疑是仍然有利可图的,但是他们会对投资对象的选择标准更为苛刻。
而这个现象也同时得到了许多国内科技公司与国内投资机构的证实。
譬如在 1 个多月前的某无人驾驶峰会上,由景驰改名为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CEO 韩旭就说过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2017 年的时候出现了很多自动驾驶的初创公司,而且大家基本上还是演示或是给个 demo 的状态,团队人数也不多。那时只要能够迅速把车开到路上,就有可能拿到风投。
但是到了现在,你还拿着这一个条件去找创投融资,投资人估计会拒绝。他们会问除了这些之外,你还能做到哪些。」
单在自动驾驶领域,各种制作精良的路测视频与试运营服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
聪明的创业公司们也开始公开谈降低成本与「起量」的方法。譬如刚宣布 A 轮获得红杉资本领投数千万美元的禾多科技,就直截了当地表示「要把自动驾驶泊车的车位改造成本降到 2000 元」。
而上周在人民网举行的 AI 小型围炉座谈会上,就有几家创投基金就明确指出,他们愈发觉得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在内的许多 AI 科技公司估值过高,部分已放弃跟投。
「AI 泡沫肯定有,而且还不小。」
当然,AI 创业公司仅仅是这股科技资本寒冬中的一份子,几乎所有泛科技公司,包括已经 IPO 或预备 IPO 的科技与互联网公司们都已经遭遇了「寒流」。
华尔街日报指出,就在 6 个月前,从美国来到香港的投资者向中国互联网与科技公司注入了大量资金。而这些公司或正在私下筹集资金,或在准备上市,但很明显,都在积极推动自己的估值进一步飙升。
然而,股市在 2018 年夏季猝不及防的大幅度波动,打压了许多新上市科技公司的股价,让整个科技和互联网行业感到了森森寒意。
实际上,据市场数据机构 Dealogic 指出,开头提到的漂亮数据「694 亿美元」,有 3/1 来自 2018 年中国科技公司忙碌而疯狂的 IPO 行动(214 亿美元)。
然而华尔街日报分析师认为,股票市场的持续不景气尽管没有让科技公司放弃自己的 IPO 计划,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缩减了他们对于筹资的雄心壮志。
「在过去几个月里,至少有 12 家中国科技企业的 IPO 规模缩小或推迟。所以,那些在 2018 年年初希望进行大规模融资的公司,不得不缩小自己的胃口,只要完成部分融资目标即可。」分析师们表示。
包括爱奇艺、蔚来汽车(被称为中国版特斯拉)、拼多多以及腾讯音乐都在 IPO 中募集了超过 10 亿美元,然而他们其实并未实现自己的初始目标,甚至有些公司募集的资金只有原定计划的一半。
很显然,动荡的市场也让那些尚未上市且需要持续融资的公司感到不安。
私募基金 General Atlantic 董事总经理兼全球技术主管安东 · 利维 (Anton Levy) 向华尔街日报表示:
「我们开始看到中国科技公司的估值已出现裂缝,这让我们在近期将采取谨慎态度。」
华尔街分析师认为,这种普遍观点造成的结果是,许多规模较小公司的资金短缺窘境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一些投资者甚至表示,私人股本市场的回调可能还会持续 6 个月,一些公司的估值甚至有可能不断下降。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 (China Creation Ventures) 创始人周伟向华尔街日报表示:
「在经历了多年非理性增长之后,中国的私募行业已经恢复了一些理性。而国内的流动性收紧也让国内许多投资者心存警惕。」
对于这些现状,华尔街日报引用了部分银行家的话:
「由于投资者很乐意为企业乐观的增长预期付钱,因此一些公开和私下交易的定价过于激进。」
「与此同时,市场其实还没有准备好迎接 2018 年大规模交易的涌入。科技股的全球性抛售也没有起到什么帮助作用。」
因此他们预计,2019 年的亚洲 IPO 发行量将低于 2018 年。与之相对应的是,更多的公司可以选择通过其他手段筹集资金,比如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形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资本「冷静」了下来,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看衰这个市场。
相反,高盛集团就认为,市场波动绝对不会改变中国科技公司们发射出的重要信号:
「中国科技产业呈现出的长期机遇从未改变。」
「尽管投资者会对风险进行评估,或许地缘政治与市场大事件发出的噪音会影响公司的估值,但不会大规模影响这类公司对资本的获取。」
其实说到底,大家都秉着同一个观点:只要你有潜力成为领域内的头部公司,那么就能融到钱。
譬如华尔街日报引用的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的一位投资人的话就是:
「从长远来看,我们仍然看好建立在强大基础上的企业,这些企业要有潜力成为本地区和全球领域的顶级参与者。」
举个例子,字节跳动(旗下有今日头条与抖音)就颇被华尔街「欣赏」。他们认为这家增长迅速的公司最早可能在 2019 年进行 IPO;而估值颇高的蚂蚁金服与滴滴也有可能在 2019 或 2020 年上市。
当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尽管大部分投资者正在变得挑剔起来,但他们仍然有大量资金需要被「花出去」。
譬如行业研究机构 Preqin 就估计,以亚洲为据点的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正坐拥着价值 3360 亿美元的"灭火剂",这些资本足可以灭掉科技创业者们心头的火。
因此,投资者与科技创业者长久之间的那座天秤,显然是倾向于前者的。这让投资者处于更有利的谈判地位。
譬如,未来投资公司们在 IPO 退出方面的条款将变得更加灵活。
「2017 年交易条款常常规定,如果公司五年后没有上市,提供私人资本的投资者可以拿回他们的投资。而最近一些协议将这个『等待时间』缩短为 3~4 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企业走向上市之路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