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UCloud发布了数据可信流通平台“安全屋”,推出一站式AI全服务PaaS平台UAI,基于自身公有云能力输出专有云解决方案,私有云子公司UMCloud与容器公司数人云合并,进一步推动其云计算平台生态的建设。本文由机器之心经授权转载自爱分析ifenx(ID:ifenxicom),未经授权禁止二次转载。
2017年初,UCloud就提出了“CBA”(Cloud、Bigdata、AI)三位一体战略,基于UCloud平台的云能力,提供大数据技术平台、AI PaaS服务平台等,满足客户的相关业务需求。
UCloud创始人季昕华认为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第一步,云要提供足够的计算能力,让客户将业务和数据放到云上;第二步,利用云的能力,促进数据可信流通,挖掘更大的数据价值;最后,将云的海量计算能力和大数据相结合,实现AI的广泛应用。
大数据和AI服务,在未来将会是客户的刚需,UCloud要通过“CBA”战略,抢占客户需求的制高点。
安全屋服务数据流通,迈向大数据与AI时代的第一步
大数据与AI的时代,数据成为重中之重,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数据源,大数据分析和AI训练都无从谈起,更遑论落地应用。数据流通的重要性凸显,可以说是实现大数据与AI的第一步。而数据所有权问题和数据安全问题,严重制约了数据流通。
鉴于此,除了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产品,UCloud去年重点推出了“安全屋”这一数据可信流通平台,在保证数据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使用权的转移,在确保用户隐私的条件下应用并发掘数据的价值。
UCloud希望通过安全屋这一平台,有效汇聚数据拥有者、算法提供方、数据需求方、增值服务商、第三方政府和监管方,构建数据流通生态,打破数据孤岛。
作为中立云服务商,UCloud坚持不从事用户相关领域业务,自身没有获取客户数据的诉求。UCloud还运用安全沙箱技术、Intel SGX技术、动态加密等技术,保证数据在存储和运算中均被加密。区块链技术进行数据的记录,做到交易可追溯、数据可跟踪。安全屋产品可在UCloud公有云上直接使用,也支持客户的私有化部署。
AI的发展,目前整体行业还处于早期。UCloud目前更多提供的是底层资源支持,包括GPU、AI训练(UAI-Train)、AI在线服务(UAI-Inference)等产品,以及TensorFlow、FPGA/ASIC等解决方案,同时支持AI SaaS和私有化部署。AI应用产品,UCloud研发团队尚在进一步打磨中,已经取得不小的进展。
UStack专有云服务,将UCloud云能力赋能用户
UCloud公有云,在夯实游戏、电商、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行业客户的同时,不断拓展传统行业,服务金融、教育、医疗、制造、政府、军队等客户。服务传统行业时,如果客户提出定制服务的要求,UCloud会满足其中具有行业共性的需求,并将经验整合到行业解决方案中。
其中,不少超大型企业拥有自建公有云体系甚至对外销售的特殊需求,但又缺乏建设云的基因与能力。为了满足这一类特殊客户需求,UCloud提供了UStack专有云解决方案。UCloud利用自己的研发能力及海量用户运营经验,为客户建设和运营公有云,再由客户自行对外销售。目前,UCloud已完成数个专有云成功案例,其中包括一家大型国企近三年的服务经验。
专有云服务又被称为“a”战略, “a”指android,UCloud希望自己的云能像安卓OS一样,赋能给相关客户。
加码UMCloud,完善私有云产品线
考虑到中国有非常大的私有云需求,UCloud通过旗下UMCloud提供私有云服务。UMCloud原先是UCloud与Mirantis成立的合资公司,为国内企业提供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服务。
由于国内私有云客户多涉及金融、政府等敏感行业,2017年12月,UCloud完成对UMCloud的外资股份收购,UMCloud成为UCloud的全资子公司。
2018年4月,UMCloud与容器公司数人云正式合并。仅靠OpenStack不足以满足客户需求,合并后的UMCloud,产品线将更加完善。UMCloud私有云与容器相结合,将更有效解决传统企业现在所面临的开发应用架构快速变化的难题,向业内提供私有云IaaS+PaaS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综合来看,UCloud的“CBA”战略稳步推进,底层云平台提供包含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专有云的全局解决方案能力进一步加强,在大数据与AI服务层面,目前市场上云厂商提供的能力趋同,UCloud则靠独有的安全屋产品,实现了与友商的差异化优势。
近日,爱分析对UCloud创始人兼CEO季昕华进行了访谈,他对UCloud的发展情况、未来战略,以及云计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现分享部分内容如下。
公有云:拓展传统行业,市场格局逐渐稳定
爱分析:UCloud已经更多关注传统行业,目前传统行业上云的情况如何?
季昕华:UCloud把传统行业上云的业务分成四部分。第一,新的互联网业务,这部分比较容易上云。第二,企业的跨区业务,以前是走专线,现在用云,可以降低大量成本。第三,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第四,用大数据和AI来解决业务中的具体问题。
爱分析:传统企业里,UCloud重点拓展哪些行业?
季昕华:第一,金融行业,例如,帮农商行、城商行做信贷引流,以及股份制银行的一些新业务。第二,教育行业。第三,医疗行业,全国联网性质的,例如医联体。第四,制造业。
爱分析:医疗行业,除了医联体,还有哪些客户是UCloud的目标?
季昕华:医疗行业对云的需求,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现在政策规定医院的数据要存储很长时间,医院有数据存储的需要。第二,统一单位下的多个医院,比如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下属多个医院,需要打通互联。第三,医联体。第四,一些医院之间,数据需要共享,这就涉及对安全屋的需求。
爱分析:目前制约传统企业上云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季昕华:主要是安全因素,包括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原有运维人员的岗位安全(稳定)问题,业务的持续性问题(上云需要考虑网络问题)三个方面。此外,改造迁移也是个门槛,工作量非常大。UCloud会与合作伙伴一起帮助企业做改造迁移。
爱分析:大型商业银行现在如何考虑上公有云的事情?
季昕华:大银行上公有云,暂时还是以边缘业务为主,核心业务不太敢上。第一,法律法规的问题。第二,技术难度很大,银行必须要保证业务的安全性稳定性。如果一家银行停机六小时以上,就是重大事故。公有云在相关技术上,还缺乏大规模验证。
爱分析:私有云在银行客户落地是不是更顺利?
季昕华:是的,公有云是多租户,业务可能会受到其他客户的影响,而私有云不存在这个问题。
爱分析:公有云不能用VPC来固定底层资源,减少受到其他客户的干扰吗?
季昕华:公有云的出口需要跟别人共用。特别是线路,公有云走的多是公网,一旦电信运营商在某地施工出问题了,就没有办法了。天灾人祸很难控制。
爱分析:游戏行业在UCloud发展历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但像这样的行业,往往是一个个风口,这是否会影响到UCloud收入的稳定性?
季昕华:其实每个行业都会有类似的情况。游戏行业,虽然随着风口过去,游戏公司整体的数量会减少,但是活下来的公司都是规模比较大的公司,所以UCloud的收入反而在增长。
爱分析:UCloud服务不同行业客户时提供的资源,只是在PaaS层有区别吗?底层资源是否有区别?
季昕华:有,底层资源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游戏行业,原来主要是卡牌类游戏,现在更多是在线对战类,对底层资源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教育行业,也有很多不同的应用场景,其中一种是在线考场,对并发性、稳定性要求更高。医疗行业,比较在意数据的安全性,对于加密和存储的要求比较高。
爱分析:UCloud未来会考虑做一些更上层的应用吗?
季昕华:不会,那样会导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公司发展不一定是好事。
爱分析:云计算厂商是否会不断向上下游进行扩展,挤压其他领域公司的生存空间?
季昕华:云计算的出现,会引发不少领域的变革,这是肯定的。云计算厂商往下发展,会逐渐占有传统IDC公司、服务器厂商、存储厂商的市场空间,往上发展,数据库公司,甚至是安全公司会受到冲击,因此市场也要求这些厂商随之做出改变。
爱分析:UCloud目前的收入里,哪些行业贡献较大?
季昕华:整体比较均衡,像游戏、企业服务、互联网金融、直播、传统领域等,都能占到收入的百分之十几。
爱分析:目前AWS的收入里,IaaS占比最高。未来国内云服务厂商,主要收入是否也将来自IaaS?
季昕华:行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未来PaaS收入占比一定会逐渐提高。
爱分析:公有云哪些业务能够赚钱,哪些业务亏损比较多?
季昕华:公有云CDN业务是最容易亏损的,主机是可以赚到钱的。
爱分析:公有云的价格战还明显吗?今年好像价格战的声音小了很多?
季昕华:相对来说比去年好一些。有几个原因,第一,公有云本身毛利并不高,降价空间有限。第二,很多厂商开始意识到,to B的客户跟to C不一样,to B客户除了价格,还会更多地考虑服务质量等因素。第三,公有云企业也需要盈利,不能无限制地亏损下去。
爱分析:整个云计算市场的格局,在逐渐稳定下来吗?
季昕华:已经慢慢稳定下来了,一大批玩家已经退场了。
爱分析:私有云厂商,有可能依靠私有云的收入,慢慢养出一个公有云的团队,再进入公有云市场吗?
季昕华:现在做私有云的几家大公司,都不存在缺钱的问题。它们没有做出公有云,更多是能力的问题。
爱分析:公有云行业,未来是否会只有行业第一名,才能获得比较高的溢价?
季昕华:不一定,美国和中国目前的状态,个人认为都是不合理的,只是AWS和阿里云做的比较早。未来的话,类似市场份额4:3:3,几家均分的模式,会更适合一些。就像目前服务器厂商的状态,惠普、戴尔、IBM、浪潮、华为等五六家,市场份额比较均衡。从客户的角度来看,也不希望云厂商一家独大,而是有更多选择。
爱分析:从去年开始,行业云变得比较火,这是否会使公有云市场更加分散?
季昕华:是的,很多的地方诸侯有资源、有行业的属性。不过这对UCloud是利好,UCloud利用专有云服务,帮他们建设行业云。
专有云:中国特有现象
爱分析:请介绍下UCloud的专有云业务?
季昕华:在中国,有九类公司在做云,第一类,电信运营商,移动、联通和电信;第二类,IDC公司,例如,世纪互联、光环新网、鹏博士;第三类,设备厂商,例如,华为、浪潮、联想、曙光;第四类,软件公司,例如,用友、金蝶;第五类,互联网公司,例如,阿里、腾讯、京东、百度;第六类,创业公司,例如,UCloud、青云;第七类,行业型客户,例如,兴业数金、招银云创、深证通;第八类,软件集成商;第九类,外企。
这之中大部分公司,并不具有云的研发和运营能力,但它们又要做云。开始时它们用OpenStack,之后发现OpenStack不够成熟,于是转而跟UCloud合作。UCloud专有云的业务模式,是把整个云平台的能力都输出给它们。对外可能叫某某云,但其实整个后台都是UCloud的。这方面UCloud现在已经做了几个成功案例,效果非常好,这就是android战略。
爱分析:UCloud的专有云,与行业云类似吗?
季昕华:专有云面向客户提供服务,把UCloud的OS和运维能力输出给客户,为它做专有的服务。具体情况是,某公司使用UCloud的底层云平台搭建自己的公有云,云的建设和维护都由UCloud负责,但由该公司以它的名义对外销售给它的客户。
行业云可以包含在专有云内,但专有云不一定是行业云。部分采购专有云服务的公司,其客户来自多个行业,并非针对某一行业客户。
爱分析:专有云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吗?
季昕华:是的,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很多公司要面子,建自己的云,容易跟领导或者相关部门交代。第二,有些公司的确具有更好的客户关系,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去销售云。第三,行业龙头型公司建设行业云。
爱分析:专有云业务,用的完全是UCloud公有云的架构?对底层服务器数量有要求吗?
季昕华:是的。UCloud专有云可支持6至6000节点的弹性伸缩,但一般情况下,搭建一个专有云,起步要求是20台。规模如果太小的话,意义就不大了。
爱分析:专有云的商业模式,与公有云一样吗?
季昕华:不一样。UCloud提供软件和服务,底层资源可以由UCloud做,也可以由企业自己做。但专有云全部由UCloud统一管理,如果企业要求自行管理,或者要求UCloud派驻员工,UCloud不会做。客户的IDC中心,可以选择跟UCloud公有云放在一起,也可以不在一起,UCloud可进行远程管理。
私有云:机会广阔,混合云是未来IT常态
爱分析:UMCloud的客户,主要是哪些行业的?
季昕华:第一,金融行业,深交所、上交所、一些商业银行,都是UMCloud的客户。第二,央企,这是比较大的一个市场,他们要做内部的云服务。第三,航空公司、物流公司。第四,教育行业。
爱分析:UMCloud私有云订单的客单价大概是多少?
季昕华:一个项目一般几百万,三五百万的比较多。
爱分析:私有云很难产品化,UMCloud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季昕华:很难解决。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每个客户都会有各种需求,导致定制和开发工作太多。
爱分析:UMCloud私有云和UCloud公有云,是什么样的关系?
季昕华:两者在底层IaaS部分是不一样的,私有云是基于OpenStack和容器做的,公有云是UCloud自研。
但上层产品,像安全屋、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上都可以用。在公有云上先进行研发和运营,之后剥离成产品来销售。进行程序改造,通过API接口,就可以连接上私有云。
爱分析:未来会考虑将两者底层打通吗?
季昕华:不会,因为两者的模式完全不一样。实践证明了,OpenStack做不了公有云,但UCloud也做不了私有云,私有云定制化要求太高。
爱分析:UMCloud盈利了吗?一般来说,私有云业务比公有云更容易盈利?
季昕华:还没有。目前私有云公司盈利的也很少,OpenStack的产品,很多公司收不到钱,不少项目是凭关系和低价做的。此外,项目周期比较长,回款没有公有云快。
爱分析:私有云业务一直在亏损,UCloud为什么依然很重视私有云业务?
季昕华:有三个原因。第一,私有云机会很多,只是当前还有很多玩家,竞争压缩了盈利空间。第二,很多客户既有私有云需求,也有公有云需求,互相之间是会转变的,UCloud需要私有云业务来抓住客户。第三,混合云会是未来的必然状态,因此,私有云业务不能放弃。
爱分析:在私有云市场,未来OpenStack仍会占据很大份额吗?
季昕华:从私有云的角度看,OpenStack是比较成熟的,问题在于不好运维。国外做OpenStack的公司,盈利模式比较好的也不多了。所以看怎么用,OpenStack如果在企业内部使用,相对会好一些,如果要对外提供服务,难度就太大了。此外,容器起来后,很大程度上会替换掉OpenStack原来运行在VM上的模式,Kubernetes就挺好的,Mirantis也在支持Kubernetes。
爱分析:中国未来公有云与私有云的占比大概会是多少?
季昕华:60%公有云,40%私有云。
技术服务于客户需求,关注利润增长
爱分析:安全屋产品具体如何收费?
季昕华:安全屋产品目前市场需求非常庞大。收费方式与场景有关,目前主要有三种需求场景。第一,集团公司或企业内部的数据交换需求。UCloud给客户私有化部署一套,销售软件。第二,不同公司之间的数据交换。部署在UCloud的公有云上,目前UCloud按资源使用量收费,未来可以按客户的数据交易金额,收取一定比例提成。第三,UCloud在筹划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数据交换,部署到私有云里,按license收费。
爱分析:AI目前在哪些行业落地比较快?
季昕华:第一,安防行业,这是最大的市场。第二,教育行业,例如,考试、题目自动分析。第三,医疗行业,例如,医疗影像分析,病历智能处理。第四,工业制造,做QC质量控制。
爱分析:在去年的访谈中,UCloud提到有对ARM芯片做一些研发,目前有什么成果吗?
季昕华:在私有云领域有一些,公有云领域还不行,因为ARM的计算能力比较弱。本来想让它做存储用,但大规模的存储,也对计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ARM在私有云上,可以用作存储,以硬件形式交付。UCloud有国内最大的Ceph团队,基于Ceph开发了SDS产品UMStor。
爱分析:UCloud有做SD-WAN业务吗?
季昕华:SDN有研发,SD-WAN还没做,UCloud认为SD-WAN业务还需要一些政策上的突破。未来会考虑,UCloud海外收入增长很快,SD-WAN业务能提供更多帮助。
爱分析:有哪些新的趋势,未来可能会影响到云计算行业?
季昕华:第一,物联网和5G的发展,大概率会影响到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第二,中美贸易战,潜在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爱分析:UCloud与英特尔和思科的战略合作,主要在哪些方面?
季昕华:UCloud采购了很多英特尔的芯片和智能网卡,未来还会有AI芯片。此外,英特尔有很多新的技术,UCloud是国内最早采用英特尔SGX技术的公司。
与思科的合作,更多是在物联网方面,物联网未来的发展会非常快,今年上半年已经看到有非常大的增长。5G也要出来了,5G与物联网结合,会给物联网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
爱分析:UCloud去年的收入增速如何?
季昕华:现在收入增长不是UCloud的重点,更多关注的是利润增长。UCloud去年的收入增长相对是比较慢的。UCloud减少了CDN业务,因为CDN亏损比较多,带来大量亏损的业务增长,并不是良性增长,在中国,还是要以持续盈利为目标。
利润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运营出来的。一方面,UCloud公有云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另一方面,UCloud推出了更多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得到了客户的欢迎。UCloud不会追求技术的酷炫,而是根据客户需求,运用合适的技术打造精品。
爱分析:UCloud的主要获客渠道?
季昕华:主要是直销,销售团队有150-160人,此外还有合作伙伴的渠道。
爱分析:UCloud现在的团队规模?
季昕华:共800多人,其中研发和运维团队500多人。
本文由机器之心经授权转载自爱分析ifenx(ID:ifenxicom),未经授权禁止二次转载。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Y9qYI6e-E-4zA7zK3it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