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感知器

感知器是Frank Rosenblatt在1957年就职于Cornell航空实验室时所发明的一种人工神经网络。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最简单形式的前馈神经网络,是一种二元线性分类器。 Frank Rosenblatt给出了相应的感知机学习算法,常用的有感知机学习、最小二乘法和梯度下降法。

来源:维基百科
简介

感知机(英语:Perceptron)是Frank Rosenblatt在1957年就职于康奈尔航空实验室(Cornell Aeronautical Laboratory)时所发明的一种人工神经网络。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最简单形式的前馈神经网络,是一种二元线性分类器。

Frank Rosenblatt给出了相应的感知机学习算法,常用的有感知机学习、最小二乘法和梯度下降法。譬如,感知机利用梯度下降法对损失函数进行极小化,求出可将训练数据进行线性划分的分离超平面,从而求得感知机模型。

感知机是生物神经细胞的简单抽象。神经细胞结构大致可分为:树突、突触、细胞体及轴突。单个神经细胞可被视为一种只有两种状态的机器——激活时为‘是’,而未激活时为‘否’。神经细胞的状态取决于从其它的神经细胞收到的输入信号量,及突触的强度(抑制或加强)。当信号量总和超过了某个阈值时,细胞体就会激活,产生电脉冲。电脉冲沿着轴突并通过突触传递到其它神经元。为了模拟神经细胞行为,与之对应的感知机基础概念被提出,如权量(突触)、偏置(阈值)及激活函数(细胞体)。

在人工神经网络领域中,感知机也被指为单层的人工神经网络,以区别于较复杂的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作为一种线性分类器,(单层)感知机可说是最简单的前向人工神经网络形式。尽管结构简单,感知机能够学习并解决相当复杂的问题。感知机主要的本质缺陷是它不能处理线性不可分问题。

Example:

一个多层神经网络的前馈运算如下所示:

perceptron有四个部分:输入输出;权重和偏置;Net sum;激活函数。如下图所示:

  1. Input values or One input layer
  2. Weights and Bias
  3. Net sum
  4. Activation Function

它如何工作得呢?

a.输入为x并乘对应这权重w,即为k。

b.将所有相乘的值相加,并称之为加权和Weighted Sum.

c.将加权和应用于正确的激活函数。

使用单位阶跃激活函数。Unit Step Activation Function.如下图所示:

为何需要权重和偏置:权重显示了特定节点的强度。偏差值允许将激活函数移到左边或右边。

感知器通常用于将数据分为两部分。因此,它也被称为线性二元分类器。如下图

定义

感知器使用特征向量来表示的前馈神经网络,它是一种二元分类器,把矩阵上的输入x(实数值向量)映射到输出值f(x)上(一个二元的值)。

f(x)=[\begin{cases} 

1, \if: w\times\x+b>0\\

0, \else:\\ 

\end{cases}\]是实数的表示权重的向量,是点积。是偏置,一个不依赖于任何输入值的常数。偏置可以认为是激励函数的偏移量,或者给神经元一个基础活跃等级。

(0或1)用于对进行分类,看它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这属于二元分类问题。如果是负的,那么加权后的输入必须产生一个肯定的值并且大于,这样才能令分类神经元大于阈值0。从空间上看,偏置改变了决策边界的位置(虽然不是定向的)。

由于输入直接经过权重关系转换为输出,所以感知器可以被视为最简单形式的前馈式人工神经网络。

结构

设有n维输入的单个感知机(如下图示),a1至an为n维输入向量的各个分量,w1至wn, 为各个输入分量连接到感知机的权量(或称权值),b为偏置,f为激活函数(又曰激励函数或传递函数),t为向量输出。输出的数学描述为:

其中

及f(x)为反对称的符号函数,其定义为:

从式(1)可知,偏置被引申为权量,而对应的输入值为1。故,感知机的输出行为是求得输入向量与权向量的内积后,经一个线性激活函数所得一个标量结果。

设输入向量与权向量的内积为零,可得出维的超平面。平面的法向量为,并经过(n+1)维输入空间的原点。法向量指向的输入空间,其输出值为+1,而与法向量反向的输入空间,其输出值则为-1。故可知这个超平面定义了决策边界,并把输入空间划分为二。

准则函数

设一训练集为D={(p1,t1),...(pm,tm)},其中pi表示输入,而是对应的ti目标输出。由于符号函数的不连续性,如果采用标准的均方误差,所得误差函数必然是不连续的,因而基于梯度的学习算法也就不能被使用。为此,Rosenblatt提出了感知机准则函数:

其中M是被当前w错误分类的的输入向量集合。当(w^T)pi>=0时,ti为-1,而当(w^T)pi<0时,ti为1。故,误差函数E(w)是一组正数的和,又或当训练集里所有输入都被正确分类时,等于零。

学习算法

学习算法对于所有的神经元都是一样的,因此下面各项都是独立的应用于每个神经元。一些变量的定义如下:

  • x(j)表示n维输入向量中的第j项
  • w(j)表示权重向量的第j项
  • f(x)表示神经元接受输入产生的输出
  • α是一个常数,符合0<α<=1(接受率)

更进一步,为了简便我们假定b偏置量等于0。因为一个额外的维n+1维,可以用x(n+1)=1的形式加到输入向量,这样我们就可以用w(n+1)代替偏置量。

感知器的学习通过对所有训练实例进行多次的迭代进行更新的方式来建模。令D={(x1,y1),...(xm,ym)}表示一个有m个实例的训练集。

每次迭代权重向量以如下方式更新:

对于每个D={(x1,y1),...(xm,ym)}中每个(x,y)

w(j):=w(j)+\alpha(y-f(x))x(j)   (j=1,...,n)

这意味着,仅当针对给定训练实例(x,y)产生的输出值f(x)与预期的输出值y不同时,权重向量才会发生改变。

如果存在一个正的常数γ和权重向量w,对所有i的满足yi*(<w,xi>+b)>γ,训练集Dm就被叫被做线性分隔的(并把输入空间划分为二)。Novikoff(1962)证明如果训练集是线性分隔的,那么感知器算法可以在有限次迭代后收敛,错误的数量由(2R/γ)^2限定,其中R为输入向量的最大平均值。然而,如果训练集不是线性分隔的,那么这个算法则不能确保会收敛。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4%9F%E7%9F%A5%E5%99%A8   

【来源:DATASCIENCE; URL:  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what-the-hell-is-perceptron-626217814f53

Code: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class perceptron:


 def __init__(self,dimension):
     #size=the dimension of x
     self.dimension=dimension
     self.w=np.zeros(dimension+1)
    

 def cyclic_train(self,X,Y):
     #X should be a list including the tuples storing the inputing x
     w=self.w 
     train_set_size=len(X)
     X=np.array([list(x)+[1] for x in X])
     error_loc=range(train_set_size)
     i=0
     while i!=error_loc: 
     #correct and record the last error location
     if sign(np.dot(X[i],w))!=Y[i]:
     w=w+X[i]*Y[i]
     error_loc=i
     #move on and iterate cyclic
     if i<train_set_size-1:
     i+=1
     else:
     i=0
     self.w=w


 def predict(self,x):
 return sign(np.dot(self.w,x))


def sign(x):
     if x>0:
     return 1
     elif x<0:
     return -1
     else:
     return 0
    

#The prepared test data
Xtr=[(2,4),(-1,2),(-3,-1),(-1,-4),(1,-1),(2,-4)]
Ytr=[1,1,1,-1,-1,-1]


#test
p1=perceptron(2)
p1.cyclic_train(Xtr,Ytr)


fig=plt.figure()


axes=fig.add_axes([0.1, 0.1, 0.8, 0.8])


axes.scatter([Xtr[i][0] for i in range(len(Xtr)) if Ytr[i]==1],\
 [Xtr[i][1] for i in range(len(Xtr)) if Ytr[i]==1],color='red')


axes.scatter([Xtr[i][0] for i in range(len(Xtr)) if Ytr[i]==-1],\
 [Xtr[i][1] for i in range(len(Xtr)) if Ytr[i]==-1],color='blue')


k=-p1.w[0]/p1.w[1]
b=-p1.w[2]/p1.w[1] 
axes.plot([-10,10],[k*(-10)+b,k*10+b])


axes.spines['right'].set_color('none')
axes.spines['top'].set_color('none')


axes.xaxis.set_ticks_position('bottom')
axes.spines['bottom'].set_position(('data',0))
#set position of x spine to x=0


axes.yaxis.set_ticks_position('left')
axes.spines['left'].set_position(('data',0)) 
#set position of y spine to y=0


plt.show()

发展历史

1943年,心理学家Warren 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Walter Pitts在合作的《A logical calculus of the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论文中提出并给出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及人工神经元的数学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时代。1949年,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在《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论文中描述了神经元学习法则。

人工神经网络更进一步被美国神经学家Frank Rosenblatt所发展。他提出了可以模拟人类感知能力的机器,并称之为‘感知机’。1957年,在Cornell航空实验室中,Frank Rosenblatt成功在IBM 704机上完成了感知机的仿真。两年后,他又成功实现了能够识别一些英文字母、基于感知机的神经计算机——Mark1,并于1960年6月23日,展示于众。

为了‘教导’感知机识别图像,Rosenblatt,在Hebb学习法则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迭代、试错、类似于人类学习过程的学习算法——感知机学习。除了能够识别出现较多次的字母,感知机也能对不同书写方式的字母图像进行概括和归纳。但是,由于本身的局限,感知机除了那些包含在训练集里的图像以外,不能对受干扰(半遮蔽、不同大小、平移、旋转)的字母图像进行可靠的识别。

首个有关感知机的成果,由Rosenblatt于1958年发表在《The Perceptron: 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Brain》的文章里。1962年,他又出版了《Principles of Neurodynamics: Perceptrons and the theory of brain mechanisms》一书,向大众深入解释感知机的理论知识及背景假设。此书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及定理证明,例如感知机收敛定理。

虽然感知器最初看起来很有希望,但很快就证明了感知器不能被训练来识别许多类型的模式。这使得神经网络研究领域的研究陷入了许多年的低迷时期,直到人们认识到一个有两个或多个层的前馈神经网络(也称为多层感知器)的处理能力远比感知器(也称为单层感知器)的处理能力要强得多。

虽然最初被认为有着良好的发展潜能,但感知机最终被证明不能处理诸多的模式识别问题。1969年,Marvin Minsky和Seymour Papert在《Perceptrons》书中,仔细分析了以感知机为代表的单层神经网络系统的功能及局限,证明感知机不能解决简单的异或(XOR)等线性不可分问题,但Rosenblatt和Minsky及Papert等人在当时已经了解到多层神经网络能够解决线性不可分的问题。

由于Rosenblatt等人没能够及时推广感知机学习算法到多层神经网络上,又由于《Perceptrons》在研究领域中的巨大影响,及人们对书中论点的误解,造成了人工神经领域发展的长年停滞及低潮,直到人们认识到多层感知机没有单层感知机固有的缺陷及反向传播算法在80年代的提出,才有所恢复。1987年,书中的错误得到了校正,并更名再版为《Perceptrons - Expanded Edition》。

1964年,Aizerman首次介绍kernel perceptron。近年,在Freund及Schapire(1998)使用kernel perceptron改进感知机学习算法之后,愈来愈多的人对感知机学习算法产生兴趣。后来的研究表明除了二元分类,感知机也能应用在较复杂、被称为structured learning类型的任务上(Collins, 2002),又或使用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的大规模机器学习问题上(McDonald, Hall and Mann, 2011)。

【来源:WIKI ; 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4%9F%E7%9F%A5%E5%99%A8 ]

主要事件

年份事件相关论文/Reference
1943McCulloch, W. S., & Pitts, W.提出并给出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及人工神经元的数学模型McCulloch, W. S., & Pitts, W. (1943). A logical calculus of the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 The 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physics, 5(4), 115-133.
1958Rosenblatt, F.提出The perceptron,首个有关感知机的成果Rosenblatt, F. (1958). The perceptron: 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brain. Psychological review, 65(6), 386.
1959Easterbrook, J. A.论文中描述了神经元学习法则Easterbrook, J. A. (1959). The effect of emotion on cue utiliz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review, 66(3), 183.
1961Rosenblatt, F对感知机进一步证明Rosenblatt, F. (1961). Principles of neurodynamics. perceptrons and the theory of brain mechanisms (No. VG-1196-G-8). CORNELL AERONAUTICAL LAB INC BUFFALO NY.
1997Freund及Schapire(1998)使用核技巧改进感知机学习算法Freund, Y., & Schapire, R. E. (1997). A decision-theoretic generaliz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and an application to boost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s, 55(1), 119-139.
2002Collins认为感知机也能应用在较复杂、被称为structured learning类型的任务上Collins, P. H. (2002). Black feminist thought: Knowledge, consciousness, and the politics of empowerment. Routledge.
2017Minsky, M., Papert, S. A., & Bottou, L.介绍PerceptronsMinsky, M., Papert, S. A., & Bottou, L. (2017). Perceptron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geometry. MIT press.

发展分析

瓶颈

  • 单层感知机只能用于简单的线性分类问题,对非线性问题束手无策,例如无法区分XOR分类问题。但是,它的计算速度非常快。
  • 多层感知机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它使用一个或两个隐藏层。主要的优点是它们可以用于复杂的问题。然而,他们通常需要长时间来训练。此外,过大的深度易导致梯度消失,bias被放大等问题。

Contributor: Ruiying Cai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