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Mos Zhang 张悠曙分析师Zhuoqun Yin 殷卓群实验支持Chain Zhang 之乎项目筹划

【技术实践】神经机器翻译 - 中英翻译探索与实战

1.0 引言

机器翻译(MT)是借机器之力「自动地将一种自然语言文本(源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文本(目标语言)」[1]。使用机器做翻译的思想最早由 Warren Weaver 于 1949 年提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机器翻译都是通过研究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语言学信息来做的,也就是基于词典和语法生成翻译,这被称为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RBMT)。随着统计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将统计模型应用于机器翻译,这种方法是基于对双语文本语料库的分析来生成翻译结果。这种方法被称为统计机器翻译(SMT),它的表现比 RBMT 更好,并且在 1980 年代到 2000 年代之间主宰了这一领域。1997 年,Ramon Neco 和 Mikel Forcada 提出了使用「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做机器翻译的想法 [2]。几年之后的 2003 年,蒙特利尔大学 Yoshua Bengio 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基于神经网络语言模型 [3],改善了传统 SMT 模型的数据稀疏性问题。他们的研究工作为未来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1 神经机器翻译的诞生

2013 年,Nal Kalchbrenner 和 Phil Blunsom 提出了一种用于机器翻译的新型端到端编码器-解码器结构 [4]。该模型可以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将给定的一段源文本编码成一个连续的向量,然后再使用循环神经网络(RNN)作为解码器将该状态向量转换成目标语言。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神经机器翻译(NMT)的诞生;神经机器翻译是一种使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获取自然语言之间的映射关系的方法。NMT 的非线性映射不同于线性的 SMT 模型,而且是使用了连接编码器和解码器的状态向量来描述语义的等价关系。此外,RNN 应该还能得到无限长句子背后的信息,从而解决所谓的「长距离重新排序(long distance reordering)」问题 [29]。但是,「梯度爆炸/消失」问题 [28] 让 RNN 实际上难以处理长距依存(long distance dependency);因此,NMT 模型一开始的表现并不好。

1.2 用于长距问题的记忆

一年后的 2014 年,Sutskever et al. 和 Cho et al. 开发了一种名叫序列到序列(seq2seq)学习的方法,可以将 RNN 既用于编码器也用于解码器 [5][6],并且还为 NMT 引入了长短时记忆(LSTM,是一种 RNN)。在门机制(gate mechanism)的帮助下(允许在 LSTM 中删除和更新明确的记忆),「梯度爆炸/消失」问题得到了控制,从而让模型可以远远更好地获取句子中的「长距依存」。

LSTM 的引入解决了「长距离重新排序」问题,同时将 NMT 的主要难题变成了「固定长度向量(fixed-length vector)」问题:如图 1 所示,不管源句子的长度几何,这个神经网络都需要将其压缩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这会在解码过程中带来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当源句子很长时 [6]。

图 1:没有「注意力」机制的原始神经机器翻译机制 [5] 

1.3 注意、注意、注意

自 2014 年 Yoshua Bengio 的团队为 NMT 引入了「注意力(attention)」机制 [7] 之后,「固定长度向量」问题也开始得到解决。注意力机制最早是由 DeepMind 为图像分类提出的 [23],这让「神经网络在执行预测任务时可以更多关注输入中的相关部分,更少关注不相关的部分」[24]。当解码器生成一个用于构成目标句子的词时,源句子中仅有少部分是相关的;因此,可以应用一个基于内容的注意力机制来根据源句子动态地生成一个(加权的)语境向量(context vector)(如图 2 所示,紫色线的透明度表示权重大小)。然后网络会根据这个语境向量而不是某个固定长度的向量来预测词。自那以后,NMT 的表现得到了显著提升,「注意力编码器-解码器网络」已经成为了 NMT 领域当前最佳的模型。

图 2:谷歌神经机器翻译(GNMT)[8] 的「注意力编码器-解码器网络」架构的机制 

1.4 NMT vs. SMT

尽管 NMT 已经在特定的翻译实验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研究者还想知道能否在其它任务上也实现这样的优良表现,以及 NMT 是否确实能取代 SMT。因此,Junczys-Dowmunt et al. 在「United Nations Parallel Corpus」语料库上进行了实验,该语料库包含 15 个语言对和 30 个翻译方向;而通过 BLEU 分数(一种自动评估机器翻译的方法,分数越高越好 [33])对实验结果的测定,NMT 在这所有 30 个翻译方向上都得到了与 SMT 媲美或更好的表现。此外,在 2015 年的 Workshop on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WMT)比赛上,来自蒙特利尔大学的这个团队使用 NMT 赢得了英语-德语翻译的第一名和德语-英语、捷克语-英语、英语-捷克语翻译的第三名 [31]。

与 SMT 相比,NMT 可以联合训练多个特征,而无需先验的领域知识,这可以实现 zero-shot 翻译 [32]。除了更高的 BLEU 分数和更好的句子结构,NMT 还有助于减少 SMT 上常见的形态学错误、句法错误和词序错误。另一方面,NMT 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训练和解码过程相当慢;对同一个词的翻译风格可能不一致;在翻译结果上还存在「超出词汇表(out-of-vocabulary)」的问题;「黑箱」的神经网络机制的可解释性很差;训练所用的参数大多数是根据经验选择的。

1.5 军备竞赛已经开始

因为 NMT 的特性及其相对于 SMT 的优势,产业界最近也开始采用 NMT 了:2016 年 9 月,谷歌大脑团队发布了一篇博客宣布已经在谷歌翻译产品的汉语-英语语言对上开始使用 NMT 替代基于短语的机器翻译(PBMT,这是一种 SMT)。其部署的 NMT 名叫谷歌神经机器翻译(GNMT),他们也在同一时间发布了一篇论文 [9],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在此之后还不到一年时间(2017 年)内,Facebook 人工智能研究院(FAIR)便宣布了其使用 CNN 实现 NMT 的方法,可以实现与基于 RNN 的 NMT 近似的表现水平 [10][11],但速度却快 9 倍。作为回应,谷歌在 6 月份发布了一个完全基于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 NMT 模型;这个模型既没有使用 CNN,也没有使用 RNN,而是完全基于注意力机制 [12]。

其它科技巨头也都各有动作。比如亚马逊刚在 7 月份发布了他们使用 MXNet 的 NMT 实现 [13];微软在 2016 年谈论过他们对 NMT 的应用,尽管目前还未披露进一步的技术细节 [27]。IBM Watson机器翻译领域的老将)、英伟达(人工智能计算的领军者)和 SYSTRAN(机器翻译先驱)[35] 全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 NMT 的开发中。在东亚地区,中国这个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星正在升起,百度、网易有道、腾讯、搜狗、讯飞、阿里巴巴等许多公司甚至已经部署了 NMT。它们全都拼尽全力想在机器翻译的下一轮演进中取得竞争优势。

2.0 GNMT实战

在见证了NMT在一两年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如今百花齐放的盛装之后,作为一个有探索精神的机器智能媒体,我们不禁想亲自体验尝试一番。于是我们选择了Google Research 7月发布的“使用TensorFlow从零开始构建神经机器翻译模型”的教程,遵循该教程尝试搭建自己的神经机器翻译模型。而为了成功建立这个神经网络翻译机,教程本身以及与之相关文献的阅读必不可少,教程的地址是https://github.com/tensorflow/nmt,相对应的核心论文是[9]。在总体阅读过相关的教程与文献之后,我们开始为实验配置环境,这里我们可以使用conda或者virtualenv创建一个虚拟环境。 我们选择了较新的python3(注意TensorFlow在Windows平台下仅支持python3),包含的package主要是numpy和tensorflow。注意教程的撰写基于Linux/MacOS操作系统,如在Windows平台使用则需要自行做相关修改与调整。

2.1 【越南语-英语】翻译实验

数据集

通过命令将教程资源库下载至本地,并且使用下面的命令下载相关数据集:

nmt/scripts/download_iwslt15.sh /tmp/nmt_data

这个bash脚本会下载出四套越南语与英语的语料文件分别作为:训练集(train, 用来训练模型),开发集(dev, 类似验证集,用来评估模型准确度,防止过拟合),测试集(test, 用来测试模型的最终效果),以及词汇库(vocab, 由语料库里提取出的单词组成,通常选取语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30,000个词汇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训练

使用教程提供的代码直接开始训练,相关超参数设置均取默认值

mkdir /tmp/nmt_model
python -m nmt.nmt \
    --src=vi --tgt=en \
    --vocab_prefix=/tmp/nmt_data/vocab  \
    --train_prefix=/tmp/nmt_data/train \
    --dev_prefix=/tmp/nmt_data/tst2012  \
    --test_prefix=/tmp/nmt_data/tst2013 \
    --out_dir=/tmp/nmt_model \
    --num_train_steps=12000 \
    --steps_per_stats=100 \
    --num_layers=2 \
    --num_units=128 \
    --dropout=0.2 \
    --metrics=bleu

我们可以看到,源语言(src)设置为越南语,目标语言(tgt)设置为英语,因此翻译方向是从越南语到英语。除了相关文件夹的预设外,超参数(hparams)如num_train_steps,steps_per_stats,num_layers,dropout都是之后可以自行根据实际训练情况调整修改的。评估指标使用“bleu”,这是机器翻译领域常用的一个可以基于翻译出句子与参考标准翻译之间的相似度自动计算出分的评分系统,详情可以参考[37]。

训练过程中,会有log显示训练进程的概况,示例如下:

  global step 124200 lr 0.125 step-time 0.45s wps 1.01K ppl 68.58 bleu 2.00
  global step 124300 lr 0.125 step-time 0.45s wps 1.02K ppl 72.64 bleu 2.00
  global step 124400 lr 0.125 step-time 0.44s wps 1.02K ppl 68.00 bleu 2.00
  global step 124500 lr 0.125 step-time 0.43s wps 1.02K ppl 70.78 bleu 2.00
  global step 124600 lr 0.125 step-time 0.44s wps 1.02K ppl 69.46 bleu 2.00
  global step 124700 lr 0.125 step-time 0.44s wps 1.01K ppl 67.75 bleu 2.00    

该log所示从左到右依次是:lr 是学习率;  step-time 是 跑一个mini-batch所耗费的时间; wps 是每秒钟r的单词数量; ppl代表混淆度(perplexity),这是一个类似于训练损失的指标,数值越低越好; bleu是评估模型的主要依据,显示翻译效果,数值越高越好

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命令打开Tensorboard来更生动地查看模型训练的情况:

tensorboard --port 22222 --logdir /tmp/nmt_model/

TensorBoard

TensorBoard是TensorFlow內建的可视化工具,我们可以通过观测其中特定参数的图像走势(在我们这个实验中位于“SCALARS”标签下,参考图1)来理解、调试以及优化训练模型。例如说, 如果我们看到“dev_ppl”(指的是开发集的混淆度-perplexity,越低越好)这个指标接近于0或者在某一个值附近波动了很久(与此同时,“dev_bleu”这个参数也应当开始稳定在某一个值附近了),那意味着保持这样的参数继续训练下去不会再有太大意义了,此时通常可以选择:1.调整参数如learning rate继续训练;2.停止训练,存储模型。

图1

除此以外,TensorBoard还可以自动生成一个名字域的图像(在“GRAPHs”标签下查看)可以帮助用户理解当前的模型结构

图2

翻译/推理

我们的首次尝试是在个人笔记本电脑上进行的,但考虑到真正的训练耗时较长且会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所以我们的训练很快就转到了一个服务器上(仅包含CPU,没有GPU)。

训练会在达到我们预设的步数后自动停止,我们也可以如前文提到的一样在观察到收敛的时候提前停止训练。在训练结束后,可以使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翻译任务,而这个翻译过程又可以被称之为推理/解码。只要已经有存储档案(一个.ckpt文件,会在每次验证步骤之完成时自动生成),翻译推理也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进行。

--
    src: Some weeks he has a doz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o contend with , but we are an easy group - Swiss , German , American and British - which divides easily at meal@@ times into two English speaking tables , one German .
    ref: 数周 以来 , 他 已经 应付 了 来自 十几个 国家 的 游客 , 不过 我们 是 一群 容易 应付 的 人 ( 瑞士人 、 德国人 、 美国 人 和 英国人 ) , 在 用餐 时 分为 两@@ 桌 英语 人群 和 一桌 德语 人群 , 十分 方便 。
    nmt: 我们 俩 有 两个 不同 的 美国 、 德国 、 德国 、 德国 、 美国 、 德国 、 德国 、 德国 、 德国 和 德国 的 国家 都 很 容易 , 但 也 有 了 一些 简单 的 国家 .
--
    src: Ramos made a statement before leaving Hong Kong , saying that he had a friendly and happy meeting with his old friends in Hong Kong , and they discussed how to advance peac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s individuals .
    ref: 拉莫斯 在 离开 香港 前 发表声明 , 形容 早前 在 香港 与 老朋友 的 会面 气氛 友好 愉快 , 双方 以 私人 身份 探讨 了 如何 推进 中@@ 菲 之间 的 和平 与 合作 。
    nmt: 记者 们 在 会议 上 发表 了 个 健康 的 会议 , 并且 讨论 了 一个 更 健康 的 建议 .

推理翻译的结果样式类似上图,其中“src”是原句,“ref”是参考标准翻译(通常为人类翻译),“nmt”是训练出的模型所做的机器翻译结果。

这个最基础的模型在我们的服务器上跑了大约6个小时,最终的bleu分数停留在1.2左右。至此,我们成功地将“训练一个神经机器翻译模型”的基本流程流程走了下来,而我们推测导致最终的bleu分数如此低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1. 模型比较基础简单且没有包含“注意力”机制
  2. 参数设定仅为默认值

调整与改进

为了提高翻译模型的、构建更先进的神经机器翻译器,我们首先尝试了加入“注意力机制”(超参数设置中“attention = scaled_luong”)然后在同个语料上进行训练,这时bleu分数从1涨到了5。这算是一个提升但仍旧是一个较低的水平。真正的突破发生在我们精调了超参数之后。我们根据教程“benchmark”部分的设定,除了保留LuongAttention之外,超参数num_units从128提升到了512,learning rate设置为前8000步保持1.0,8000步后开始每1000步减半。总的训练步数保留为12,000(大约12个epochs),详情见下表。在这样的改动下对同个语料库进行训练,最终训练好的模型bleu分数跃升至24。这基本是一个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也与教程里的说明比较一致(平均23.3分),我们的实验重现也至此告一段落。

2.2 【英语-中文】翻译实验

鉴于我们已经依照教程实现了较为理想的越-英神经机器翻译,接下来自然就进入到了英中翻译的实现探索,而这里的首要任务便是找到一个合适的语料/数据集。经过一番探索,我们最终锁定了CWMT/WMT'17 [38]官方推荐的英中平行语料库之一“casict2015”。这个语料库包含了200万个英中语句对(sentence pair),我们用它作为训练集。至于开发集和测试集,由于WMT'17比赛官方使用的dev dataset和test dataset里有包含中英语句对,因此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预处理

不同于前面的越南语翻英语是基于已经处理好的语料,我们找的中英翻译用语料在训练和验证等使用前均需要先做预处理。根据GNMT作者在github上的推荐,我们直接修改repo上英德翻译预处理的文件 (wmt16_en_de.sh) 以实现相关的预处理如下:

  1. 数据集如果是sgm格式的先转换成raw text格式
  2. 分词:将句子切割为一个个单词(token)便于分析处理
  3. 数据清理:删除坏数据,忽略掉那些不利于帮助翻译的无效词语,限制单词长度等
  4. 子词拆分:进一步将词语拆分成更小单位的“子词单元”(例如:语素,音素)以一定程度上处理“罕见词问题” [14] [15] [39] [40]

前三个预处理均使用“mosesdecoder”实现,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个开源统计机器翻译工具-Moses中包含的 [51]。最后一个预处理-子词拆分是通过学习词语的“字节对编码”(Byte Pair Encoding - BPE)压缩算法进行的,词汇库(vocabulary)在这之后生成。

训练,翻译,与改进

与我们在预处理时采取的策略类似,我们对于这里涉及到的超参数设置都是基于教程里的英德翻译设置(存储于repo的文件“wmt16.json”)而定的。由于仅使用CPU做计算,整个训练过程非常缓慢,且我们的最终训练出的模型只取得了不到1的bleu分数。为了加快训练进程以更有效地调整模型,我们开始使用亚马逊的AWS云服务(EC2)作为我们的训练平台(包含NVIDIA GRID K520 GPU),因为GPU特别适用于大量词汇库或大隐藏层情况下的运算。 请注意,在设置环境时需要安装GPU版本的TensorFolow,如果在使用普通游戏显卡的个人计算机上运行,还需要额外安装合适版本的CUDA / cuDNN等工具包 [41]。

在AWS平台设置好之后,我们首先再次尝试了越南语-英语的训练和翻译,同样语料与参数设置的情况下,成功训练出了一个可取得bleu大约25分的模型,这与我们上次的成功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而训练的速度则比先前在CPU服务器上训练时快了一倍。

在确认一切设置无误之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始了中英翻译的改进实验:

  1. 优化对于语料的预处理步骤:为了更好地对汉字进行分词,我们尝选择了用jieba[42]来替换mosesdecoder中内置的tokenizer。此外,我们也对mosesdecoder自带其他工具中的一些设置做了调整。例如工具包中“lowercase”(小写化)默认是关闭的,我们在这里选择对英文的预处理中开启此选项。
  2.  更换语料库/数据集:尽管我们已经转移到了AWS平台以求更快的训练速度,但对于包含百万语句对的语料库,以我们使用的GPU算力训练通常还是会耗费数天。因此,我们决定缩减训练语料的大小,在一个更小的语料“News Commentary v12”(NCv12)上进行测试调参。这个语料库仅包含20,000个英中语句对,方便训练时观察模型参数的优劣选择。
  3. 调整超参数:根据我们在越南语-英语的翻译实验中的经验,不同的超参数设置可能会极大地影响训练出模型的效果(英越翻译的bleu分数从5分跃升至24分)。Facebook甚至曾使用数个月的时间通过上千组实验来调试他们神经机器模型训练的相关超参数[43]。从实际表现来看,我们基于官方英德翻译使用的参数设置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因此,我们通过阅读一些现有的涉及到中英神经机器翻译实验的论文 [22][44][45][47][48][49][50] 总结出了一套超参数设置方法如下作为参考,重新训练我们的模型:

讨论

首先要提及的一个问题是,在我们初次尝试在AWS上训练模型的时候,产生了显存不足导致的错误。相应地,我们通过减少词汇库的大小来适配现有显存的大小。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训练过程中定期的模型自评会占用很大的时间,因此我们减少了训练时模型自评的频率来加速训练,由此导致的一个副作用就是bleu分数在下一次模型自评之前不会更新。

上述实验结果反映,我们训练出最好的模型也只能取得一个bleu 5分左右的成绩,这离一个有可读性的神经机器翻译器(bleu分数通常在20以上)还有不小距离,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有两条路线可走:

  1. 尝试替换GNMT为一个可能对中文更友好的神经机器翻译训练工具包(我们的目标由国内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小组基于Theano框架开发的THUMT [36]),参考其相关设置与步骤,调试参数,并将训练结果与GNMT做对比
  2. 将同样的参数设置运用在一个大得多的语料库上:由于我们最新的结果是基于只有20,000句对的 “NCv12”语料,相比参考文献中一些动辄包含百万语句对的语料还是比较小的,因此我们可能会挑选一个更大的语料来训练模型

考虑到训练所需的时间成本,我们大概率会选择第一个解决方案。我们非常欢迎大家参与到实战中来并与我们分享讨论你们的更新或感想。另外如果你们曾经follow过这个教程但是失败了,也可以再试一次,因为原作者一直在更新这个repo来修复各种各样的bug。

3.0 中英翻译深挖与探索

由于前面在GNMT上测试的中英翻译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进英中神经机器翻译的性能,我们决定给其他的神经机器翻译框架一些机会,测试了THUMT、OpenNMT、 以及Tensor2Tensor Transformers (来自“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三个框架,最后根据学习到的知识回归GNMT。

我们采用统一的语料来测试所有框架,且所有的实验都在同一平台上运行,具体细节如下:

数据集UM-Corpus

  • 选取了其中: News, Thesis, Education, Science 四个domain的语料
  • 语料大小: 1,470,000 sentence pairs
  • Dev set: 从整个语料库的前4000 句对中截取了1000句对;
  • Test set:从整个语料库的后4000 句对中截取了1000句对;
  • Train set: 整个语料库的其余部分 

实验平台:Amazon AWS EC2, p2 instance

  • GPU: Tesla K80, 11G vRam

3.1 THUMT

link: http://thumt.thunlp.org/

THUMT是一个开源的神经机器翻译工具系统,由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基于Theano开发。我们选择THUMT作为继GNMT后首个尝试测试的系统主要是考虑到其背后开发团队实力雄厚且THUMT在设计时就是为中英翻译而开发的。此外,THUMT提供了用户手册(http://thumt.thunlp.org/static/THUMT.pdf)使其安装和设置非常的简单直接,因此,我们这里省略其安装步骤而直接提供实验相关的设置、结果以及讨论。


我们用THUMT跑了两组实验,具体的实验相关设置如下

预处理

  • Tokenize: 英文使用mosesdecoder,中文使用Jieba+mosesdecoder
mosesdecoder/scripts/tokenizer/tokenizer.perl -q -a -l en
mosesdecoder/scripts/tokenizer/tokenizer.perl -q -a -l zh
  • Clean data: 使用mosesdecoder对中英文语料进行清理,删去无用或过长/过短的单词
mosesdecoder/scripts/training/clean-corpus-n.perl
  • Lowercase: 对英文使用mosesdecoder进行小写化处理,只需在调用“clean-corpus-n.perl”时设置参数lc为1即可

参数设置

参数的设置可在“THUMT/config/THUMT.config”文件中修改,我们大部分使用默认设置,仅有以下几项参数我们第一次实验使用了不同的参数,而后在第二次实验调整到了与建议参数几乎相同的设置。

实验结果

【实验1】使用MLE(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最大似然估计)跑到23W步左右时开始出现Nah故障(如下),bleu分数停在10分多;

[31 Aug 17:23:22 DEBUG] iteration 234648: cost = nan, grad_norm = nan, iter_time =  0.767, total_time: 70.337 hr
[31 Aug 17:23:23 WARNING] There is an NaN!

我们紧接着读取最近的一个checkpoint使用MRT (Minimum Risk Training,最小风险训练)继续跑了3W步左右分数稳定在11.6分上下便不再增长了。

【实验2】后来我们根据官方指导修改了超参数设置,起步效果好于实验1,但很快bleu score便不再增长,最终因停留在8.43太久而被程序自动终止了训练(如下),与实验1不同的是这次实验并没有出现NaN故障

[03 Sep 21:02:12 INFO] iter 140000: 8.43
[03 Sep 21:02:12 INFO] Done!

[03 Sep 21:02:12 INFO] No improvement for 100000 iterations. Stop training.

[03 Sep 21:02:12 INFO] Saving model and status

[03 Sep 21:02:19 INFO] The training is completed.

这里也可以看出THUMT的设置是100,000个iteration没有improvement的情况下训练会自动停止。

讨论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疑惑,都幸运地得到了来自清华THUMT开发团队的刘洋教授和张嘉成博士的解答,主要经验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关于数据集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寻找一个合适的数据集十分不易,尤其是对于在这个领域没有太多经验的用户。我们通过实验也可以看出不同的语料库使用同样的系统出来的翻译效果也是各有不同,难以捉摸其规律。经清华(THU)学者确认,“语料库对结果的影响很大,即使size差不多,领域的区别也能产生很大的差别”。而就学术界来说,不同的研究机构似乎都有着各自喜好的语料库(主要来源于LDC这个会员制付费平台),尤其在WMT官方还未开始发布中英翻译语料的时候。最近这一届WMT开始加入中英文语料库有望改变研究用语料库相对封闭这一现象。

除了语料库本身的选择之外,开发集和测试集的选择方面也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开发、测试和训练集可以与训练集一起直接从一个统一的大语料里划分出来;另一方面,可以从别处另外选取相对独立的小语料作为开发和测试集。学术方面一般建议第一种方法保证测试集质量的同时方便不同实验配置下的横向比较。而据THU学者表示,他们在 中英翻译的任务上“通常会采用nist2002~nist2008中英评测集,这个测试集在翻译研究中比较常用,并且其每句中文对应4句英文参考译文,评测会更为准确。使用多参考译文情况下评测的BLEU值从数值上会比使用单参考译文会高很多。”所以对于有条件的用户或学者,还是推荐在这些数据上进行测试。

关于预处理

分词(tokenization)、数据清理(data clearn)、小写化处理(lowercase)均是常规的预处理步骤。BPE作为英文subword的工具,这里我们并没有使用,一是考虑到其比较耗时,二是不确定其对中文翻译效果的影响程度;而据THU学者表示,“BPE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点帮助,不过提升不关键。” 这些均可以在数据进入THUMT系统之前作为预处理步骤进行,因此其官方手册里也并未提及。

关于超参数设置

这里我们首先想谈的是batch size这个通常受硬件性能制约而又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翻译质量的超参数。起初,我们的实验使用的是亚马逊AWS的g2实例,显存只有3G,当时我们使用THUMT在另一个数据集(ncv12)上只跑到了bleu 5分多的成绩;升级GPU后由于显存增大,我们换了更大的UM-corpus同时将batch size从4调整到了16,才有了前面的结果。我们由此推测影响结果的原因很可能在于①语料库变大了或者②batch size增大了。而根据清华学者的经验,“batch size太小(比如小于10或20)会严重损害翻译质量,但是batch size也不是越大效果越好,80的batch size足够了,继续增加对BLEU值影响不大。”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超参数是Adam Alpha,这其实就是使用Adam optimizer时的学习率learning rate。THUMT中并没有使用其他框架中常见的衰减机制,而是用了冷启动(即没有设置adam alpha decay),因此训练初期的adam alpha会很低,然后在几千个iteration内逐渐恢复到配置中设置的数值。据THU研究者说明“这样会一定程度上缓解出现NAN的情况,不过并不能根治。NAN的出现和数据、超参数都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相同配置的两次实验可能一次出现NAN,一次不出现NAN),目前我们还没有办法准确地追踪到NAN出现的问题根源。下一个版本的THUMT中会增加dropout的功能,据我们观察dropout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NAN的出现。”同时他们也确认了正在对带衰减的方法进行实验,如果有效的话会加入到新版本THUMT中。

关于其他超参数的设置,我们在第二次实验的设置基本就是对前人实验的一个总结,初学者摸不清内在原理的时候可以考虑直接沿用,通常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结论

使用THUMT后,我们在中英翻译的道路上将最高Bleu分提升到了两位数,最高11.6分;而由于THUMT实验指导的步骤清晰明确,参数设置也统一,其开发团队在自己的数据集上是可以轻松取得20以上的高分的;因此我们目前认为最有可能导致低分的问题出在前期语料库本身的选择上,THU研究者也指出:“① 有条件的话使用公开的、常用的开发测试集; ② “有可能在前4000句中集中出现数据质量不高或数据bias的问题,可以将抽取方法改为从全数据中随机抽1000条”;③“MRT应该选择一个开发集上BLEU值最高的点开始训,而不是最近的一个checkpoint”

3.2 OpenNMT

link: http://opennmt.net/

OpenNMT是由Harvard和SYSTRAN合作开发的一个开源神经机器翻译工具,会考虑OpenNMT主要是由于其流行度。该工具基于Torch/PyTorch开发,有着广泛的受众以及活跃的社区。

预处理

Tokenization/分词、clean同THUMT,直接调用了mosesdecoder,而lowercase我们直接在OpenNMT自带的“preprocess.py”中进行了设置,划词并生成训练和开发集

 python preprocess.py \
-lower \
-train_src ~/um_data/zh-en-training/train.tok.clean.en \
-train_tgt ~/um_data/zh-en-training/train.tok.clean.zh \
-valid_src ~/um_data/zh-en-training/dev.tok.clean.en \
-valid_tgt ~/um_data/zh-en-training/dev.tok.clean.zh \
-save_data data/zh-en

参数设置

由于我们测试的目的是对比不同NMT系统能力的差异,因此超参数主要参考THUMT中最终得出的标准进行设置,主要的参数设置如下:

-layers 2 \
-word_vec_size 620 \
-rnn_size 1000 \
-brnn_merge concat \
-batch_size 80 \
-epochs 20 \ // 这里每个epoch的步数是自动的
-optim adam \
-max_grad_norm 5 \
-dropout 0.2 \
-learning_rate 0.0005 \
-learning_rate_decay 0.998 \
-start_decay_at 10 \ // 从epoch 10开始递减learning rate

实验结果

不同于前面测试过的THUMT和GNMT会隔一段时间自动算分,OpenNMT默认的log只有accuracy的记录,并无bleu score。因此需要手动在需要时使用代码进行翻译并计算bleu分数

翻译:

python translate.py \
-model zh-en-model_acc_40.61_ppl_41.60_e3.pt \
-src ~/um_data/zh-en-training/dev.tok.clean.en \
-output output.zh \
-beam_size 10 -batch_size 10 -max_sent_length 80

调用mosdecoder计算Bleu score:

mosesdecoder/scripts/generic/multi-bleu.perl

实验结果基本与THUMT相似,经过若干epoch (这里epoch自动被设置为约18000 steps),得到的结果是:

BLEU = 6.27
BLEU = 7.44
BLEU = 8.25
BLEU = 8.64

3.3 Tensor2Tensor

link: https://github.com/tensorflow/tensor2tensor

Tensor2Tensor(T2T)是一个相对特殊的library,不同于前面使用过的基于两个RNN的GNMT、THUMT、 和OpenNMT,T2T是完全基于attention机制的,详情可以参考"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这篇paper [12]。

环境配置

因为是完全不一样的framework,所以需要先配置环境,可以直接pip安装tensorflow和tensor2tensor

# Installs with tensorflow-gpu requirement
pip install tensor2tensor[tensorflow_gpu]

# Installs with tensorflow (cpu) requirement
pip install tensor2tensor[tensorflow]

安装之后通过 `t2t-trainer —registry_help` 看到各种配置好的任务,这里由于t2t是一个可以用于多种不同任务的framerwork(除机器翻译外,还可用于摘要、图像生成等任务),因此需要专门针对我们的需求配置任务,而tensor2tensor自身由社区添加了以wmt17为基础的英中翻译任务,使用的是我们先前尝试过的NC-v12语料,我们没有直接对其进行测试。而是依据其代码(tensor2tensor/tensor2tensor/data_generators/wmt.py)并参考了之前THUMT测试的参数进行设置,使用UM-corpus数据进行了测试,便于对比。

使用类装饰器 `@registry.register_problem`添加试验任务,以及函数装饰器`@registry.register_hparams`添加试验超参数

之后在文件夹中添加`__init__.py`并import相对应文件,再次使用指令`t2t-trainer —registry_help`即可看到自定义试验以及超参数组:

HParams:
  translate:
    * translate_enzh_hparams_thumt
...

Problems:
  translate:
    * translate_en_zh

实验的环境配置至此完成,具体可设置的超参数组可以参考`tensor2tensor/tensor2tensor/layers/common_hparams.py`和`tensor2tensor/tensor2tensor/models/transformer.py`

预处理

这里的划词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自定义class Problem中的method generator函数来实现:

def generator(self, data_dir, tmp_dir, train):
    source_vocab_size = self.targeted_vocab_size
    target_vocab_size = self.targeted_vocab_size

    source_vocab = generator_utils.get_or_generate_txt_vocab(
        data_dir, 'vocab.%d.en' % source_vocab_size,
        source_vocab_size,  ['train.tok.clean.en'])
    target_vocab = generator_utils.get_or_generate_txt_vocab(
        data_dir, 'vocab.%d.zh' % target_vocab_size,
        target_vocab_size,  ['train.tok.clean.zh'])

    return bi_vocabs_token_generator(
        os.path.join(data_dir, 'train.tok.clean.en'),
        os.path.join(data_dir, 'train.tok.clean.zh'),
        source_vocab, target_vocab, EOS)

调用工具 t2t-datagen生成相应数据集:

t2t-datagen \
--t2t_usr_dir=~/t2t \
--data_dir=~/zh-en-training \
--tmp_dir=/tmp \
--problem=translate_en_zh

训练与结果

t2t-trainer \
--t2t_usr_dir=~/t2t \
--hparams_set=translate_enzh_hparams_thumt \
--problems=translate_en_zh \
--data_dir=~/zh-en-training \
--output_dir=~/t2t_zh-en \
--model=transformer \
--train_steps=360000 \
--local_eval_frequency=10000 \
--keep_checkpoint_max=5

t2t可以自行计算bleu score,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tensor2tensor的试验只限于自定义试验的成功的运行。而鉴于初次测试训练结果一直停滞在Bleu score 0.85,我们没有耗费资源继续实验下去,而是回到了最初的GNMT。

3.4 Back2GNMT

在尝试过不同的framework后,我们对NMT的整体理解以及参数设置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鉴于尝试不同框架并没有带来显著的提升(THUMT是其中效果最好的),我们决定带着学习到的参数设置知识,回到GNMT的训练,尤其是在我们更新了运行平台,可以匹配大部分同类实验参数设置的情况下。

预处理

实验依旧采用UM-corpus,进行如下预处理。

  • 分词:使用 OpenNMT/tools中的tokenize.lua 脚本

-- 中文分词命令:

OpenNMT/tools/tokenize.lua -segment_alphabet_change -segment_alphabet Han < file > file.tok

-- 英文分词命令:

OpenNMT/tools/tokenize.lua -segment_alphabet_change < file > file.tok
  • 数据清理:这里依然使用mosesdecoder:
mosesdecoder/scripts/training/clean-corpus-n.perl
  • 生成词汇库:使用脚本 OpenNMT/tools/build_vocab.lua 
OpenNMT/tools/build_vocab.lua -data file -vocab_size 30000

生成了30,000大小的词汇库。值得一提的是OpenNMT这个脚本生成词汇库的速度远远超过先前使用的subword-nmt包中的脚本 “get_vocab.py”。

参数设置

实验的超参数设置如下,基本参照THUMT的推荐设置

--num_units=620
--num_layers=2
--batch_size=64
--encoder_type=gnmt
--attention=scaled_luong
--attention_architecture=gnmt_v2
--unit_type=lstm
--pass_hidden_state=true
--optimizer=adam
--learning_rate=0.0005
--num_train_steps=150000
--colocate_gradients_with_ops=true
--init_op=uniform
--init_weight=0.1
--forget_bias=1.0
--num_buckets=5
--beam_width=10
--dropout=0.2
--length_penalty_weight=1
--max_gradient_norm=5

实验结果与讨论

step 10000: ppl 37.32 bleu 4.02
step 30000: ppl 16.76 bleu 16.23
step 50000: ppl 9.08 bleu 19.40
step 70000: ppl 8.12 bleu 19.79
step 90000: ppl 8.69 bleu 20.41
step 110000:ppl 8.69 bleu 20.65

实验最终跑出了一个可以得到20.65相对高分的模型,我们将其相关参数设置与之前测试过的OpenNMT, THUMT和最初的GNMT实验做了一个横向对比如下:

可以看出,在模型原理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参数的设置以及语料的选择对训练的结果着实影响巨大,而最初我们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可能二者兼有。此外,这些工具包的不断的自我更新也可能是导致翻译质量差距的原因之一。例如我们在GNMT实验中就曾遇到过同样设置第一次运行报错第二次运行成功的情况,而THUMT也在近期发布了其基于TensorFlow的实现并作为主推,相信可以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鉴于我们对目前总结出的参数设置已经比较有信心了,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翻译质量,下一步还能比较容易做到的则是更换并扩大训练用语料。因此,有在上述基于包含2.2M句对的UM-Corpus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了一个更大的数据集(AI Challenger [52],共9,903,244个语句对),并保持其他所有参数设置与先前一致,短暂的训练后确实也取得了一个更高的分数(如下)。

step 10000: ppl 14.48 bleu 9.66
step 20000: ppl 13.41 bleu 12.64
step 35000: ppl 12.46 bleu 16.08
step 45000: ppl 9.64 bleu 19.47
step 55000: ppl 9.97 bleu 23.02
step 66000: ppl 7.65 bleu 24.42
step 78000: ppl 8.38 bleu 25.10
step 90000: ppl 7.43 bleu 25.80
step 100000: ppl 7.24 bleu 26.06
step 110000: ppl 6.67 bleu 26.46

此模型做出的翻译已经基本达到了一个可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的中英神经机器翻译实验到此正式告一段落。总体来说,GNMT工业化应用比较成熟,且教程配合理论的解释比较具体,加之其可视化工具Tensorboard,较适合新手初尝NMT时实践;OpenNMT有着SYSTRAN和Harvard双重背书,加之开源较早,有一定的用户基础,forum比较活跃;而对于国内用户,尤其是对于中文相关的NMT任务,THUMT则会是一个更好的切入方向。完全基于注意力机制Tensor2Tensor(Transformer)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习惯使用MXNet的用户可以考虑Amazon基于MXNet的Sockeye,其官方也发表了较为详细的教程[13];而Facebook基于CNN的Fairseq则适合更熟悉CNN结构的人尝鲜使用[10][11]。

4.0 NMT 就是未来吗?

在高速发展和高度竞争的环境中,NMT 技术正在取得显著的进展。在最近的 ACL 2017 会议上,机器翻译类别下接收的 15 篇论文全都与神经机器翻译有关 [34]。我们可以看到 NMT 还将在许多方面得到不断完善,其中包括:

  • 罕见词问题 [14][15]
  • 单语言数据使用 [16][17]
  • 多语言翻译/多语言 NMT [18]
  • 记忆机制 [19]
  • 语言融合 [20]
  • 覆盖问题 [21]
  • 训练过程 [22]
  • 先验知识融合 [25]
  • 多模态翻译 [26]

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 NMT 还将取得更大的突破,还将替代 SMT 逐渐发展成主流的机器翻译技术,并在不久的将来让全社会受益。

One more thing

为了帮你了解 NMT 的神奇之处,我们列出了一些 NMT 的开源实现,它们使用了不同的工具:

如果你有兴趣进一步了解 NMT,我们鼓励你阅读参考文献中列出的论文:[5][6][7] 是必读的核心论文,能帮你了解什么是 NMT;[9] 是 NMT 的机制和实现的全面展示。此外,在机器之心最近发布的《人工智能技术趋势报告》中,机器翻译也是一个重要篇章。


参考文献

[1] Russell, S. , & Norvig, P. (200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2] Neco, R. P., & Forcada, M. L. (1997, June). Asynchronous translations with recurrent neural nets. In Neural Networks, 199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 4, pp. 2535-2540). IEEE.

[3] Bengio, Y., Ducharme, R., Vincent, P., & Jauvin, C. (2003). A neural probabilistic language model.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3(Feb), 1137-1155.

[4] Kalchbrenner, N., & Blunsom, P. (2013, October). Recurrent Continuous Translation Models. In EMNLP (Vol. 3, No. 39, p. 413).

[5] Sutskever, I., Vinyals, O., & Le, Q. V. (2014). Sequence to sequence learning with neural networks. In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pp. 3104-3112).

[6] Cho, K., Van Merriënboer, B., Gulcehre, C., Bahdanau, D., Bougares, F., Schwenk, H., & Bengio, Y. (2014). Learning phrase representations using RNN encoder-decoder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406.1078.

[7] Bahdanau, D., Cho, K., & Bengio, Y. (2014).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by jointly learning to align and translate. arXiv preprint arXiv:1409.0473.

[8] A Neural Network for Machine Translation, at Production Scale. (2017). Research Blog. Retrieved 26 July 2017, from https://research.googleblog.com/2016/09/a-neural-network-for-machine.html

[9] Wu, Y., Schuster, M., Chen, Z., Le, Q. V., Norouzi, M., Macherey, W., ... & Klingner, J. (2016). Google's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609.08144.

[10] Gehring, J., Auli, M., Grangier, D., & Dauphin, Y. N. (2016). A convolutional encoder model for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611.02344.

[11] Gehring, J., Auli, M., Grangier, D., Yarats, D., & Dauphin, Y. N. (2017). Convolutional Sequence to Sequence Learning. arXiv preprint arXiv:1705.03122.

[12] Vaswani, A., Shazeer, N., Parmar, N., Uszkoreit, J., Jones, L., Gomez, A. N., … & Polosukhin, I. (2017).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arXiv preprint arXiv:1706.03762.

[13] Train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Models with Sockeye | Amazon Web Services. (2017). Amazon Web Services. Retrieved 26 July 2017, from https://aws.amazon.com/blogs/ai/train-neural-machine-translation-models-with-sockeye/

[14] Jean, S., Cho, K., Memisevic, R., & Bengio, Y. (2014). On using very large target vocabulary for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412.2007.

[15] Luong, M. T., Sutskever, I., Le, Q. V., Vinyals, O., & Zaremba, W. (2014). Addressing the rare word problem in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410.8206.

[16] Sennrich, R., Haddow, B., & Birch, A. (2015). Improving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models with monolingual data. arXiv preprint arXiv:1511.06709.

[17] Cheng, Y., Xu, W., He, Z., He, W., Wu, H., Sun, M., & Liu, Y. (2016).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for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606.04596.

[18] Dong, D., Wu, H., He, W., Yu, D., & Wang, H. (2015). Multi-Task Learning for Multiple Language Translation. In ACL (1) (pp. 1723-1732).

[19] Wang, M., Lu, Z., Li, H., & Liu, Q. (2016). Memory-enhanced decoder for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606.02003.

[20] Sennrich, R., & Haddow, B. (2016). Linguistic input features improv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606.02892.

[21] Tu, Z., Lu, Z., Liu, Y., Liu, X., & Li, H. (2016). Modeling coverage for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601.04811.

[22] Shen, S., Cheng, Y., He, Z., He, W., Wu, H., Sun, M., & Liu, Y. (2015). Minimum risk training for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512.02433.

[23] Mnih, V., Heess, N., & Graves, A. (2014). Recurrent models of visual attention. In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pp. 2204-2212).

[24] Dandekar, N. (2017). How does an attention mechanism work in deep learning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Quora. Retrieved 26 July 2017, from https://www.quora.com/How-does-an-attention-mechanism-work-in-deep-learning-for-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

[25] Cohn, T., Hoang, C. D. V., Vymolova, E., Yao, K., Dyer, C., & Haffari, G. (2016).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alignment biases into an attentional neural translation model. arXiv preprint arXiv:1601.01085.

[26] Hitschler, J., Schamoni, S., & Riezler, S. (2016). Multimodal pivots for image caption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601.03916.

[27] Microsoft Translator launching Neural Network based translations for all its speech languages. (2017). Translator. Retrieved 27 July 2017, from https://blogs.msdn.microsoft.com/translation/2016/11/15/microsoft-translator-launching-neural-network-based-translations-for-all-its-speech-languages/

[28] Pascanu, R., Mikolov, T., & Bengio, Y. (2013, February). On the difficulty of training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pp. 1310-1318).

[29] Sudoh, K., Duh, K., Tsukada, H., Hirao, T., & Nagata, M. (2010, July). Divide and translate: improving long distance reordering in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Joint Fifth Workshop on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MetricsMATR (pp. 418-427).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30] Junczys-Dowmunt, M., Dwojak, T., & Hoang, H. (2016). Is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ready for deployment. A case study on, 30.

[31] Bojar O, Chatterjee R, Federmann C, et al. Findings of the 2015 Workshop on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C]. Tech Workshop on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2015.

[32] Johnson, M., Schuster, M., Le, Q. V., Krikun, M., Wu, Y., Chen, Z., … & Hughes, M. (2016). Google』s multilingual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 enabling zero-shot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611.04558.

[33] Bartolome, Diego, and Gema Ramirez.「Beyond the Hype of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MIT Technology Review (May 23, 2016), bit.ly/2aG4bvR.

[34] ACL 2017. (2017). Accepted Papers, Demonstrations and TACL Articles for ACL 2017.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chairs-blog.acl2017.org/2017/04/05/accepted-papers-and-demonstrations/ [Accessed 7 Aug. 2017].

[35] Crego, J., Kim, J., Klein, G., Rebollo, A., Yang, K., Senellart, J., … & Enoue, S. (2016). SYSTRAN』s Pur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s. arXiv preprint arXiv:1610.05540.

[36] Zhang, J., Ding, Y., Shen, S., Cheng, Y., Sun, M., Luan, H., & Liu, Y. (2017). THUMT: An Open Source Toolkit for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706.06415.

[37] Papineni, K., Roukos, S., Ward, T., & Zhu, W. J. (2002, July). BLEU: a method for automatic evaluation of machine transl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40th annual meeting on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pp. 311-318).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38] Statmt.org. (2017). Translation Task - ACL 2017 Second Conference on Machine Translatio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mt.org/wmt17/translation-task.html.

[39] Sennrich, R., Haddow, B., & Birch, A. (2015).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of rare words with subword units. arXiv preprint arXiv:1508.07909.

[40] GitHub. (2017). rsennrich/subword-nmt.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github.com/rsennrich/subword-nmt.

[41] TensorFlow. (2017). Installing TensorFlow | TensorFlow.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tensorflow.org/install/.

[42] GitHub. (2017). fxsjy/jieba.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github.com/fxsjy/jieba.

[43] Facebook Code. (2017). Transitioning entirely to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code.facebook.com/posts/289921871474277/transitioning-entirely-to-neural-machine-translation/.

[44] Sennrich, R., Birch, A., Currey, A., Germann, U., Haddow, B., Heafield, K., ... & Williams, P. (2017).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s Neural MT Systems for WMT17. arXiv preprint arXiv:1708.00726.

[45] Zhang, B., Xiong, D., & Su, J. (2016). Recurrent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607.08725.

[47] Su, J., Tan, Z., Xiong, D., Ji, R., Shi, X., & Liu, Y. (2017). Lattice-Bas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Encoders for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In AAAI(pp. 3302-3308).

[48] Tu, Z., Liu, Y., Shang, L., Liu, X., & Li, H. (2017, February).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with Reconstruction. In AAAI (pp. 3097-3103).

[49] Chen, H., Huang, S., Chiang, D., & Chen, J. (2017). Improved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with a Syntax-Aware Encoder and Decoder. arXiv preprint arXiv:1707.05436.

[50] Tu, Z., Lu, Z., Liu, Y., Liu, X., & Li, H. (2016). Coverage-based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51] Statmt.org. (2017). Moses - Main/HomePage.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mt.org/moses/.

[52] Challenger.ai. (2017). 英中翻译 - AI Challenger.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challenger.ai/datasets/translation.


机器之心技术分析师专栏
机器之心技术分析师专栏

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分析师为你解读前沿进展,技术热点和经典论文。我们的分析师团队由来自于各大名校的硕士和博士,以及一线研究机构的研究员组成。

工程
91
相关数据
DeepMind机构

DeepMind是一家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公司创建于2010年,最初名称是DeepMind科技(DeepMind Technologies Limited),在2014年被谷歌收购。在2010年由杰米斯·哈萨比斯,谢恩·列格和穆斯塔法·苏莱曼成立创业公司。继AlphaGo之后,Google DeepMind首席执行官杰米斯·哈萨比斯表示将研究用人工智能与人类玩其他游戏,例如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II》(StarCraft II)。深度AI如果能直接使用在其他各种不同领域,除了未来能玩不同的游戏外,例如自动驾驶、投资顾问、音乐评论、甚至司法判决等等目前需要人脑才能处理的工作,基本上也可以直接使用相同的神经网上去学而习得与人类相同的思考力。

https://deepmind.com/
约书亚·本吉奥人物

约书亚·本希奥(法语:Yoshua Bengio,1964年-)是一位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因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领域的研究而闻名。Yoshua Bengio于1991年获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经过两个博士后博士后,他成为蒙特利尔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运算研究系教授。他是2本书和超过200篇出版物的作者,在深度学习,复现神经网络,概率学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和多元学习领域的研究被广泛引用。他是加拿大最受欢迎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也是或曾经是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中顶尖期刊的副主编。

纳尔·卡尔克布伦纳人物

谷歌大脑阿姆斯特丹研究实验室研究科学家和联合创始人,曾在DeepMind担任深度学习方面的研究科学家,参与过AlphaGo的研究。研究领域:神经机器翻译、卷积句子和序列模型、RNN架构,以及图像、视频、音频的生成模型。

深度学习技术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分支,是一种试图使用包含复杂结构或由多重非线性变换构成的多个处理层对数据进行高层抽象的算法。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基于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算法,至今已有数种深度学习框架,如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置信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等已被应用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音频识别与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并获取了极好的效果。

超出词汇表技术

权重技术

线性模型中特征的系数,或深度网络中的边。训练线性模型的目标是确定每个特征的理想权重。如果权重为 0,则相应的特征对模型来说没有任何贡献。

机器学习技术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计算复杂性理论等多门学科。机器学习理论主要是设计和分析一些让计算机可以自动“学习”的算法。因为学习算法中涉及了大量的统计学理论,机器学习与推断统计学联系尤为密切,也被称为统计学习理论。算法设计方面,机器学习理论关注可以实现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算法。

人工智能技术

在学术研究领域,人工智能通常指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并采取行动以实现最优的可能结果的智能体(intelligent agent)

TensorBoard技术

一个信息中心,用于显示在执行一个或多个 TensorFlow 程序期间保存的摘要信息。

参数技术

在数学和统计学裡,参数(英语:parameter)是使用通用变量来建立函数和变量之间关系(当这种关系很难用方程来阐述时)的一个数量。

最大似然估计技术

极大似然估计是统计学中用来估计概率模型参数的一种方法

收敛技术

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逻辑学中,收敛指的是不同的变换序列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个结论(变换终止),并且得出的结论是独立于达到它的路径(他们是融合的)。 通俗来说,收敛通常是指在训练期间达到的一种状态,即经过一定次数的迭代之后,训练损失和验证损失在每次迭代中的变化都非常小或根本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如果采用当前数据进行额外的训练将无法改进模型,模型即达到收敛状态。在深度学习中,损失值有时会在最终下降之前的多次迭代中保持不变或几乎保持不变,暂时形成收敛的假象。

学习率技术

在使用不同优化器(例如随机梯度下降,Adam)神经网络相关训练中,学习速率作为一个超参数控制了权重更新的幅度,以及训练的速度和精度。学习速率太大容易导致目标(代价)函数波动较大从而难以找到最优,而弱学习速率设置太小,则会导致收敛过慢耗时太长

提前停止技术

在机器学习中,提前停止是一种正则化形式,用于在用迭代方法(例如梯度下降)训练学习器时避免过度拟合。 这种方法更新了学习器,使其更好地适合每次迭代的训练数据。 这提高了学习器在训练集之外的数据上的表现。 但是,提高学习器对训练数据的适应性是以增加的泛化误差为代价的。 提前停止规则提供了在学习器开始过度训练之前可以运行多少次迭代的指导。提前停止规则已经在许多不同的机器学习方法中使用,理论基础不尽相同。

TensorFlow技术

TensorFlow是一个开源软件库,用于各种感知和语言理解任务的机器学习。目前被50个团队用于研究和生产许多Google商业产品,如语音识别、Gmail、Google 相册和搜索,其中许多产品曾使用过其前任软件DistBelief。

注意力机制技术

我们可以粗略地把神经注意机制类比成一个可以专注于输入内容的某一子集(或特征)的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最早是由 DeepMind 为图像分类提出的,这让「神经网络在执行预测任务时可以更多关注输入中的相关部分,更少关注不相关的部分」。当解码器生成一个用于构成目标句子的词时,源句子中仅有少部分是相关的;因此,可以应用一个基于内容的注意力机制来根据源句子动态地生成一个(加权的)语境向量(context vector), 然后网络会根据这个语境向量而不是某个固定长度的向量来预测词。

张量技术

张量是一个可用来表示在一些矢量、标量和其他张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多线性函数,这些线性关系的基本例子有内积、外积、线性映射以及笛卡儿积。其坐标在 维空间内,有 个分量的一种量,其中每个分量都是坐标的函数,而在坐标变换时,这些分量也依照某些规则作线性变换。称为该张量的秩或阶(与矩阵的秩和阶均无关系)。 在数学里,张量是一种几何实体,或者说广义上的“数量”。张量概念包括标量、矢量和线性算子。张量可以用坐标系统来表达,记作标量的数组,但它是定义为“不依赖于参照系的选择的”。张量在物理和工程学中很重要。例如在扩散张量成像中,表达器官对于水的在各个方向的微分透性的张量可以用来产生大脑的扫描图。工程上最重要的例子可能就是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了,它们都是二阶张量,对于一般线性材料他们之间的关系由一个四阶弹性张量来决定。

验证集技术

验证数据集是用于调整分类器超参数(即模型结构)的一组数据集,它有时也被称为开发集(dev set)。

机器翻译技术

机器翻译(MT)是利用机器的力量「自动将一种自然语言(源语言)的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目标语言)」。机器翻译方法通常可分成三大类: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RBMT)、统计机器翻译(SMT)和神经机器翻译(NMT)。

神经网络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那时候研究者构想了「感知器(perceptron)」的想法。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通常被称为「联结主义者(Connectionist)」,因为这种模型模拟了人脑的功能。神经网络模型通常是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应用梯度下降训练的。目前神经网络有两大主要类型,它们都是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其中 RNN 又包含长短期记忆(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等等。深度学习是一种主要应用于神经网络帮助其取得更好结果的技术。尽管神经网络主要用于监督学习,但也有一些为无监督学习设计的变体,比如自动编码器和生成对抗网络(GAN)。

映射技术

映射指的是具有某种特殊结构的函数,或泛指类函数思想的范畴论中的态射。 逻辑和图论中也有一些不太常规的用法。其数学定义为:两个非空集合A与B间存在着对应关系f,而且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x,B中总有有唯一的一个元素y与它对应,就这种对应为从A到B的映射,记作f:A→B。其中,y称为元素x在映射f下的象,记作:y=f(x)。x称为y关于映射f的原象*。*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象的集合称为映射f的值域,记作f(A)。同样的,在机器学习中,映射就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

语料库技术

语料库一词在语言学上意指大量的文本,通常经过整理,具有既定格式与标记;事实上,语料库英文 "text corpus" 的涵意即为"body of text"。

先验知识技术

先验(apriori ;也译作 先天)在拉丁文中指“来自先前的东西”,或稍稍引申指“在经验之前”。近代西方传统中,认为先验指无需经验或先于经验获得的知识。先验知识不依赖于经验,比如,数学式子2+2=4;恒真命题“所有的单身汉一定没有结婚”;以及来自纯粹理性的推断“本体论证明”

过拟合技术

过拟合是指为了得到一致假设而使假设变得过度严格。避免过拟合是分类器设计中的一个核心任务。通常采用增大数据量和测试样本集的方法对分类器性能进行评价。

MXNet技术

MXNet是开源的,用来训练部署深层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框架。它是可扩展的,允许快速模型训练,并灵活支持多种语言(C ++,Python,Julia,Matlab,JavaScript, Go,R,Scala,Perl,Wolfram语言)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英语: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缩写作 NLP)是人工智能和语言学领域的分支学科。此领域探讨如何处理及运用自然语言;自然语言认知则是指让电脑“懂”人类的语言。自然语言生成系统把计算机数据转化为自然语言。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把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更易于处理的形式。

IBM 沃森技术

沃森是能够使用自然语言来回答问题的人工智能系统,由IBM公司的首席研究员David Ferrucci所领导的DeepQA计划小组开发并以该公司创始人托马斯·J·沃森的名字命名。

序列到序列技术

混乱度技术

衡量概率分布或概率模型预测样本能力的一个度量单位,其可以被用来比较概率模型的好坏,值越低表示在预测样本方面的效果越好。

优化器技术

优化器基类提供了计算梯度loss的方法,并可以将梯度应用于变量。优化器里包含了实现了经典的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和Adagrad。 优化器是提供了一个可以使用各种优化算法的接口,可以让用户直接调用一些经典的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法等等。优化器(optimizers)类的基类。这个类定义了在训练模型的时候添加一个操作的API。用户基本上不会直接使用这个类,但是你会用到他的子类比如GradientDescentOptimizer, AdagradOptimizer, MomentumOptimizer(tensorflow下的优化器包)等等这些算法。

语言模型技术

语言模型经常使用在许多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应用,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词性标注,句法分析和资讯检索。由于字词与句子都是任意组合的长度,因此在训练过的语言模型中会出现未曾出现的字串(资料稀疏的问题),也使得在语料库中估算字串的机率变得很困难,这也是要使用近似的平滑n元语法(N-gram)模型之原因。

推荐文章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无
全行业专业翻译还不靠谱,如何快速加入专业词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