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锌电池「返老还童」:电子科大联手湖北大学破解枝晶难题,效率提升99.95%!

图片

编辑 | 2049

随着电动汽车和便携设备的普及,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储能系统变得愈发重要。于是,科学家们将目光转向了一种古老而新颖的材料——锌。这种地壳含量约为 70ppm 的金属,凭借成本仅为锂的 1/10、极高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成为下一代电池的「潜力股」。

然而,锌电池也有其「阿喀琉斯之踵」:充放电过程中,锌表面易形成枝晶,像树根一样生长,最终刺穿电池隔膜,导致短路甚至起火。更糟的是,锌会与水反应产生氢气,进一步降低效率。

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湖北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电解质设计——混合双盐电解质(HDE),有望解决这些关键难题。

该研究以「Electrolyte design for reversible zinc metal chemistry」为题,于 2025 年 1 月 2 日发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图片

研究背景


锌金属阳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界面稳定性问题制约了其实际应用。特别是在低电流密度下,腐蚀和析氢反应(HER)会导致库仑效率(CE)显著降低。

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了混合双盐电解质(HDE)。通过选择合适的盐对组合和有机共溶剂,优化了锌离子的溶剂化结构,显著改善了阳极-电解质界面性质,实现了均匀的锌沉积并有效抑制了副反应。


技术创新

锌金属阳极的可逆性挑战主要源于三个关键因素:死锌(Qdead)、腐蚀(Qcor)和析氢反应(QHER)。这些不可逆过程不仅相互关联,还与锌的沉积形态和阳极-电解质界面的性质密切相关。解决这一复杂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入手:实现均匀的锌沉积,以及构建相对「惰性」的阳极-电解质界面。

为此,研究团队通过理论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电解质组分对界面结构的影响机制。筛选结果确定了三乙基磷酸酯(TEP)和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最优共溶剂组合。

这两种共溶剂能够有效降低界面水的活性,从而抑制腐蚀和析氢反应。同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双盐策略,将高供体数的乙酸根离子(OAc-)与高溶解度的三氟甲磺酸根离子(OTf-)组合使用。这种组合促进了接触离子对(CIP)的形成,有利于实现均匀的锌离子沉积。

通过这种多层次的设计策略,研究成功将锌金属阳极的库仑效率提升至 99.95% 的高水平。

图片

图 1:混合双盐电解质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来源:论文)

实验验证

本研究评估了三种电解质系统对锌金属阳极性能的影响:单盐(4 m ZnOTf2)、双盐(4 m ZnOTf2 + 1 m ZnOAc2)和混合双盐(2.8 m ZnOTf2 + 0.7 m ZnOAc2 + 30 wt% DMF)电解质。

通过锌沉积/剥离测试、对称电池循环和全电池性能评估,混合双盐电解质在 1 mA cm⁻² 条件下实现 99.95% 的库仑效率,显著高于单盐(99.3%)和双盐(99.8%)。对称电池可稳定运行超过 2000 小时,而单盐体系迅速短路。全电池测试中,Zn|ZnI₂ 电池 30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 97%,阳极自由 Cu|ZnI₂ 电池也实现 1000次 以上稳定循环。

FTIR 和 Raman 表征表明 DMF 降低了界面水活性,双盐促进了接触离子对形成;XPS 和 TEM 分析证实形成了厚度为 50-100 nm 的富含 ZnF₂ 的固体电解质界面,有效抑制副反应并提升了锌金属阳极的可逆性。

图片

图 2:不同电解质体系的电化学性能对比。(来源:论文)

结语

本研究开发的混合双盐电解质(HDE)显著提升了锌金属阳极的库仑效率和循环稳定性。通过整合双盐策略和有机共溶剂设计,成功抑制了枝晶生长和副反应问题,为水系金属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这种「鸡尾酒」策略不仅推动了锌金属电池技术的发展,还可能为解决其他金属基电池(如锰基、铝基电池)面临的类似挑战提供借鉴。通过合理利用不同盐类和溶剂的特性,这一策略为设计混合电解质体系开辟了新途径,为开发高性能水系金属电池奠定了基础。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5657-1

产业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