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冲之号」在芯片硬件、保真度和量子计算软件上都实现了业内领先。
6 月 28 日,由中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提交了一篇名为《利用超导量子处理器实现强量子计算优越性》的文章。在该研究中,研究者表示使用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系统中的 56 个量子比特,实现了比当年 Google Sycamore 处理器 53 个量子比特强 2 至 3 个数量级的量子优越性。文章指出,「祖冲之号」将现存功能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需 8 年完成的任务样本压缩至最短 1.2 小时完成,从而证明了量子计算的巨大优越性。不论是从量子比特数目、保真度,还是在 T1 寿命等指标上,祖冲之号的超导量子计算系统都实现了国内领先,全球前三的水平。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106.14734在该论文上传 arXiv 后,即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在知乎热榜上,有网友表示,「在资金、人员投入远远少于 Google 的情况下,取得现在的成绩很是不易。」这篇在预印版平台上提交的论文,根据格式来看可能将投至《物理评论快报》PRL 上,按照正常审稿流程,它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算正式发表。从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潘建伟团队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关键数据。下图为祖冲之号量子处理器示意图。如图(a),该处理器由两块蓝宝石芯片组成,一块载有 66 个量子比特和 110 个耦合器,每个量子比特都与相邻的四个量子比特相接,处于边界处的量子比特除外;另一块载有读出器和控制线及布线。这两块芯片与铟柱直线对齐并且边界相连。图(b)是量子比特个耦合器的简化电路图。在这项工作中,研究者选取了其中的 56 个量子比特来展示随机电路采样,这些量子比特经过优化以实现经典模拟中的最佳计算复杂度。下图 2 展示了单量子比特门、双量子比特门和选取的 56 个量子比特的读出性能(readout performance)。为了具体描述该量子处理器的整体性能,研究者采用随机量子电路(random quantum circuit )采样任务来进行基准测试。随机量子电路是展示量子计算优势的典型代表,并在认证随机比特、误差纠正和流体动力模拟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下图 3 为 56 个量子比特随机量子电路操作。该电路可分为 m 个周期,每个周期有一层单量子比特门和双量子比特门。下图 4 为随机量子电路的实验结果。(a) 具有 15-56 量子比特和 10 个周期的随机量子电路的结果。(b) 56 量子比特和 12-20 个周期的随机量子电路的结果。2019 年,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超导量子实验团队先后实现了保真度达到 70% 的 12 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和 24 比特的超导量子处理器,这两项研究成果均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在今年 5 月份,潘建伟团队 Science 发布论文宣称成功研制出 62 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目前在国际上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quantum walk)。文章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1/05/05/science.abg7812/tab-figures-data量子行走是经典随机游走的量子力学模拟,也是量子模拟、量子搜索算法以及通用量子计算中非常强大的一种工具。在潘建伟团队此次的研究中,他们研制出了一个包含 62 个功能性量子比特的 8x8 二维方形超导量子比特阵列,并使用该装置演示了高保真单粒子和双粒子的量子行走。下图为 62 比特超导量子处理器的布局和架构,其中 A 为二维示意图,B 为量子比特阵列单元的电路图,C 为量子比特标签:二维超导量子比特阵列上的量子行走相关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此外,得益于量子计算原型机的高度可编程性,研究者通过调制量子比特连接的拓扑结构实现了一个马赫 - 曾德尔(Mach-Zehnder)干涉仪,其中量子 walker 在干涉和射出之前沿两条路径运动,实现了可编程的双粒子量子行走。通过调整演化路径上的障碍,研究者观察到了单个和两个 walker 的干涉条纹。 下图左为单粒子 Mach-Zehnder 干涉仪,图右为 Mach-Zehnder 干涉仪中的两个 walker:随着激发数和处理器尺寸的增加,多个 walker 的实现将推动我们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成果是该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有助于未来大规模量子应用在中型量子处理器上的进一步实现。此次在祖冲之号上,实现超越谷歌的量子优越性,也是大秀了一把肌肉,赶超国际的水平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