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宣启动上市不到一个月,蚂蚁集团正式递交招股书,首次对外披露其财务状况。2020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达219亿元,远超去年全年业绩,吸金能力惊人。
超六成收入来自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其中,利润来源主要为借呗和花呗两个重要的贷款类产品,尤其是借呗,每年可以为蚂蚁提供至少数十亿元的利润。
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营收占比位居第二,支付宝沉淀的数据与以此为基础的信用系统,构成蚂蚁最具竞争力产品。
业务毛利不错,净利润盈利基本相当于一个股份制银行的水平,但营业成本高昂一定程度影响了公司净利润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家定位科技的公司,蚂蚁集团在研发投入、技术员工比例上,都处在行业领先水平。作为最大营收来源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向合作金融机构收取的技术服务费。
撰文 | 吴昕
距离蚂蚁集团(前身蚂蚁金服)官宣启动上市不到一个月,8月25日,蚂蚁集团上载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初步招股书,正式启动A+H上市计划。
公司希望通过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出售至少10%股份。若以2000亿美元估值,发行10%意味着募资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00亿元。据在上交所披露信息,公司融资金额为480亿元,以此计算,H股融资金额为920亿元。上海和香港两地募资规模差距悬殊,后者将成为后者主战场,面向全球投资者。
《金融时报》援引两名直接了解情况人士的话表示,蚂蚁集团将在未来几天与投资者开会,以确定确切定价和发行规模。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将采用「同股同权」架构上市。将把IPO募资所得的40%用于研发,30%用于扩大用户群和产品种类,10%用于打造国际业务。
蚂蚁集团A+H上市消息放出后,蚂蚁集团概念股开盘拉升,新开普涨逾13%。
一 「蚂蚁」基本盘:人、财、物
蚂蚁在私募市场已完成多轮融资。早在2017年就有消息称,蚂蚁金服正在备战IPO,其市场估值已达750亿美元,超过老牌华尔街投行高盛集团。2018年,完成140亿美元C轮融资后,蚂蚁金服估值超过1500亿美元,成为全球私募市场最贵独角兽。
招股书进一步细化了蚂蚁集团的股权架构,其控股股东为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两者持股比例分别为29.86%和20.66%,合计持股50.52%。
据阿里巴巴公开信息披露,两者分别为阿里和蚂蚁的员工持股平台,马云个人穿透后持有蚂蚁集团8.8%的股份,并且能够行使君瀚和君澳持有的蚂蚁集团股份的表决权,这意味着马云为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从营业收入来看,2020年上半年主要营业收入来自于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占比为63.39%;其次为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占比为35.86%;剩下的收入来自于创新业务及其他,占比只有0.75%,包括金融云等业务。
从动态趋势上看,过去几年中,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营收占比逐年递增并于2019年超过数字支付与商业服务营收,成为集团营收最大来源。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主要包含微贷、理财和保险三个科技平台。数字支付与商业服务主要包括支付宝业务。
蚂蚁集团毛利率不错,今年上半年58.58%,2017年曾一度高达63.72%,不过,随后出现逐年递减。
进一步观察净利润发现,这样的盈利基本相当于一个股份制银行的水平。不过,与国有四大行相比,并不算很能挣钱。
2017年—2019年蚂蚁集团的净利润分别为82.05亿元、21.56亿元和180.72亿元,2020年上半年已实现净利润219.23亿元,超过2019年全年。但是仅2018年,四大国有银行已经日赚26亿。
影响蚂蚁集团挣更多钱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成本,特别是营业成本。营业成本主要包括交易成本、服务成本、运维成本,该等成本由公司向用户商家和合作伙伴提供的各类服务共同承担。
2017 年度、2018 年度、2019 年 度和 2020 年上半年,交易成本占营业成本的百分比分别为 81.58%、81.26%、77.19%和 75.53%。
比如,向金融机构支付的交易成本,包括为促成支付宝平台上的 交易而发生资金流入时,公司向金融机构支付的费用。
由于主要受交易规模驱动,这意味着,如果未来交易费率以及任何其他费用或成本增加,且公司无法提升收费水平,公司经营成果将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公司毛利率从 2017 年的 63.72%降至 2018 年的 52.28%。
除了营业成本,另外两个主要成本支出包括科研和销售费用。其中,2017 年度、2018 年度、2019 年度和 2020 年 1-6 月,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 47.89 亿 元、69.03 亿元、106.05 亿元和 57.20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7.32%、8.05%、 8.79%和 7.89%。
公司2018、2019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主要均系职工薪酬及股份支付费用增长所致,主要原因为公司 研发团队规模及其平均薪酬福利(包括股份支付报酬)增加,以支持业务增长。
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在科创板开市一周年之际(2020年),科创板上133个新股研发支出合计212亿元。相当于,仅蚂蚁集团在2019年全年的研发费用投入就达到了所有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一半。
人员方面,2017年开始,集团员工总数大幅增加,从2017年 9273 人增加到2020年6月30日的 16,660 人。其中,技术人员占比64%,其次是业务人员,占比仅为11%,符合一家科技公司定位。
二 解构生意经
蚂蚁集团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从业务底层逻辑看,蚂蚁金服业务可概括为支付、金融、科技三方面。三块业务各自负责:
支付业务作为获客入口,实现业务引流和数据沉淀;数据金融业务将用户和场景向金融机构开放,使其扩大业务范围并提升效率;以及金融级技术的对外输出。
招股书显示,中国每月有超过7亿人和8000万商家使用支付宝进行移动支付、投资共同基金、购买保险以及支付账单。持有蚂蚁集团33%股份的阿里巴巴正将其所有服务整合至支付宝「超级app」。
2019年,蚂蚁集团的营收同比增长41%,至1206亿元人民币。支付业务贡献了43%总营收;在截至6月30日的一年里,支付宝在中国处理交易总额达到118万亿元人民币,国际交易总额达到6220亿元人民币。在截至去年9月30日的一年里,Visa处理的支付总额为8.8万亿美元。
毫无疑问,支付是蚂蚁金服的命脉,蚂蚁集团的估值取决于支付宝的主导地位。业内人士认为,支付宝沉淀的数据可谓「独步武林」,基于这些数据的信用系统可谓蚂蚁最具竞争力产品。
不过,最赚钱的「隐形冠军」当属微贷科技平台。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微贷科技平台收入达285.86亿元,同比增长59.5%,占营业收入之比达39.41%。
2017年度到2019年度,该板块营业收入分别为161.87亿元、224.21亿元和418.85亿元。
微贷科技平台的主要产品为消费信贷产品花呗、借呗,和面向小微经营者的信贷产品网商贷等。利润奶牛主要为借呗和花呗两个重要的贷款类产品,尤其是借呗,每年可以为蚂蚁提供至少数十亿元的利润,根据此次蚂蚁金服的招股书,蚂蚁共计 2.1 万亿信贷规模,其中 98% 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 ABS。
也就是说,花呗、借呗、网商银行用户获得的贷款或者信贷额度,98% 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 ABS,而非蚂蚁自有资金。
数字金融平台「三剑客」还包括另外两个业务,理财(不仅仅是余额宝)和保险,营收也在逐年稳步递增,当然遭遇竞争也不小。
招股书温馨提示,最大营收来源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向合作金融机构收取的技术服务费。
三 核心业务:潜力与风险
从近两年发展情况来看,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将成为蚂蚁集团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不过,在蚂蚁集团将近500页的招股书中,有38页描述了集团可能会面临的风险。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也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招股书中将这些因素概述为「无法与金融机构保持互惠合作关系的风险」。
比如,无法保持合作金融机构对平台的信任、无法达到合作金融机构的预期、无法有效监控信贷风险及提供催收服务等情况等。
特别是微贷科技平台业务,处于蚂蚁各细分业务的支柱地位,政策风险高。由于高度依赖与金融机构合作,招股书披露道,如果这些合作金融机构不再与公司合作,公司可能无法满足消费者和商家的需求。
另外,针对用户增长疲软问题,蚂蚁集团还透露其开展促进用户参与度和活跃度的整体增长战略。但也称,「无法保证面向商家的服务内容未来会大幅增加,甚至可能出现根本无法增加,或者即使增加也无法提升平台上用户参与度和商家活跃度的情况,导致用戶被竞争对手吸引。」
该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也就其业务面对的监管风险多次警告投资者,指出金融服务业「受到广泛的、不断发展的法规监管」,如果公司无法及时适应新的监管环境,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蚂蚁集团表示,美中紧张关系也可能打击其渴望扩张的跨境支付业务。
上市对于蚂蚁集团来说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有助于提升业务竞争力,并在融资、品牌、业务获取和激励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但同时,上市也意味着需要满足各方更多的期待,如何在金融监管趋严之下获取更持续的增长点,将是蚂蚁集团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