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时间与距离的魔术正在这个最不为外界所关注的世界展开。
从电商仓库到鞋服仓库,再到工厂与医药流通,甚至智能化工厂,仓储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又一场的变革与战争。
撰文 | 微胖
编辑 | 四月
最近,全长 42.195 公里的马拉松世界纪录接连被打破。这个距离对于拣货员王峰而言,显得有些亲切而又无奈。
每天,王立峰在仓库行走的距离超过 24 公里,异常繁忙的时候,比如即将到来的双十一,距离可能达到 42 公里,相当于走完一个马拉松的全程。
「货架很脏,吃灰是家常便饭」。
回到家,王立峰通常满身的灰尘,有时还会接触特种物件而过敏。一天工作十个小时,一个月下来,几乎都是夜班。「二十几岁的小伙子都扛不住哟」,王立峰说道。
行走距离之远,人会虚脱,换一种说法,就是效率低下。在这之中,又以新员工效率最低,凭借日积月累的攀爬记忆,老员工已经对每个货架的位置一清二楚,新员工却通常还面临无用功。
当然,一旦进入高峰期,上百的拣货工人挤在一千平米的空间里,经验再老到也改变不了效率低下的总体趋势,而且还容易出错。
场地的一侧,机器人像巨大的甲壳虫一样,背着垂直货架来回穿梭,上面装满了制造智能仓储机器人 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所需的物料箱。另一侧,几十个机器人自主移动,接受检测,却不会彼此碰撞。
通过一系列的搬运,这些机器人记住了 SKU,记住了工作路径,也记住了拣选订单。后台有一套 AI 算法和系统,让这些「甲壳虫们」变得越来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