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CEO唐毅:AI在知识管理工具中的落地,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
撰文 | 太浪
7月18日,在印象笔记七周年线下发布会的现场,印象笔记立下了「成为中国3亿人的首屏应用」的小目标。
印象笔记CEO唐毅表示,除了要成为管理个人信息的智能助手,印象笔记还要成为提高团队效率的企业工具,以及富集高价值信息的内容平台。
印象笔记CEO 唐毅
印象笔记源自于2008年发布的多功能笔记类应用——Evernote;去年6月,宣布完成重组。作为Evernote已在中国独立运营近6年的品牌,印象笔记成为由中方控股的中美合资独立运营实体,并获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首轮亿元以上投资。
「3亿」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一款「逐步成为『第二大脑』的产品」。印象笔记将是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加持的「第二大脑」。
在唐毅的设想中,这样一款产品,「一定是有思考、有交流、有分享的」,「脑子里面存了很多内容,它会管时间、管任务、管内容,但是也会思考、会联想、会创意。」
简单理解就是:机器想问题,而不是人想问题。
在当前的产品层面上,用户最有体感的AI功能应该是OCR文字识别。
据介绍,他们的OCR识别支持中文、英文、或是手写文字,可以拍照识别,也可以对手机中的照片、截图或是原有笔记中的图片做 OCR 批量处理。这个功能目前仅在iOS端上线。
要成为用户的「第二大脑」,还是一个愿景。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印象笔记成立了研究院,着眼于研究和利用AI和分布式领域的前沿技术来增强现有产品的功能,同时拓展未来能力的边界。
他们还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知识智能研究中心一起,探索知识图谱技术与印象笔记产品的融合。
推模块化编辑器, 为知识图谱建立打基础
编辑器自从上世纪末在浏览器中呈现以来,形态未产生明显变化。印象笔记的编辑器也常年遭受用户的吐槽。
终于,在发布会前,印象笔记网页版开启全新的「模块化编辑器」(下一代编辑器)公测。
在印象笔记APP中,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是构成知识库的3个基础层级。升级为「模块化编辑器」后,印象笔记内容存储的最小粒度由笔记变为笔记内的内容模块,比如文字段落、图片、视频、表格、其他附件等。
根据展示,在这个编辑器中,用户不仅可以在任意位置上插入模块,也可以任意拖拽和嵌套模块,比如,把文本拖到表格里,把表格里的文本拖出来。
有点被这个功能惊艳到
印象笔记的技术人员还赋予了模块语义上的结构,也对编辑器的架构做了插件化处理,不仅能让创作者在完成创作后任意替换其中的任一模块,也方便印象笔记未来在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的接入,甚至接入外部的AI能力。
比如,未来如果出现了新的内容样式,只需在编辑器中增加相应模块的语义描述,在视觉上增加交互的行为。
一个包含分级标题、段落、图片和表格模块的语义模型定义
印象笔记研究院院长常诚表示,未来,他们还将实现编辑视图与内容的分离。也就是将视图层与数据层分离,以在可视化方向上做更多探索;
同时,让用户在编辑器内的各种操作都精确对应到其笔记的数据的状态视图,从而更精确地记录用户的行为,为编辑器的扩展能力提供数据支撑。
常诚表示,下一代编辑器是实现知识图谱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承载着印象笔记未来在各个技术领域创新的关键一环。未来,他们将在模块化编辑器上增加更多智能模块。
印象笔记研究院院长 常诚
常诚说,知识图谱的本质是语义网络,是基于图的存储,用户在编辑器中的任意操作,就相当于在图结构中对节点和边的权重和属性做调整。
模块化编辑器作为知识图谱的基础,可以构建网状存储,为笔记智能应用提供新一代基础设施支撑。
模块化编辑器和人机交互相结合,有助于打造个人的知识图谱。将个人知识图谱与外部知识图谱(比如清华的知识图谱)相关联,能进一步增强个人的知识体系。
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知识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李涓子看来,知识图谱将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印象笔记作为最大的非结构化数据沉淀平台之一,里面包含了文本、图片、音频等内容,而且,内容之间做了紧密的关联,因此,印象笔记在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中潜力巨大。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知识智能研究中心主任 李涓子
目前,印象笔记正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知识智能研究中心一起探索,看如何将清华大学的知识图谱技术与印象笔记的产品相融合。
当被问及印象笔记将AI在产品中落地中遇到的难点时,唐毅表示,这个问题是一边深耕、一边研究需求、看技术发展。
「具体而言,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深度理解、语义理解与数据挖掘,与他们相关性很强。但是,与清华大学的合作目前处于研究层面,还没有产品化。」
他相信,人的经验知识和纯数据machine learning之间的结合,是能够获取知识和可以让智能得到增强的最好方式。但是有成熟的思考方法,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有思考的结果,因为会不断地思考。
而且,还有其他一系列事情需要思考,比如,挖掘用户的数据是否经过了用户的同意?如何平衡挖掘用户数据与保护用户隐私间的关系?
AI在印象笔记产品中的落地,「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唐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