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集团组织部发布组织架构调整邮件,小米旗下全资子公司松果电子团队进行重组,其中部分团队分拆组建新公司南京大鱼半导体,并开始独立融资。大鱼半导体研发半导体领域的AI和IoT芯片与解决方案的技术,而松果则延续原来的路线,继续研发手机SoC芯片和AI芯片。
小米松果上一次推出芯片还是2017年的澎湃S1,之后其芯片的消息就不多。此番重组,不少媒体解读为小米造芯计划受挫于是另谋出路,不少朋友更是进一步质疑目前很流行的互联网以及系统厂商自研芯片这件事是否可持续。在我们看来,松果重组确实意味着小米芯片计划的重大调整,但是并不意味着小米自研芯片的决心有所改变,而互联网公司造芯的势头在未来几年内也不会有所改变。
系统厂商自研芯片是为了差异化竞争
从苹果开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系统厂商开始自研芯片,最近谷歌、亚马逊等互联网厂商都加入了自研芯片的行列。归根到底,系统厂商(包括互联网厂商)自研芯片,是为了能实现差异化竞争。
在移动时代,高通是一代芯片霸主,曾经统治了绝大多数手机SoC市场。可是,如果大家都使用高通的芯片,那么不同手机之间的差异就很小,最终不得不靠市场营销等方法来竞争,这对于高通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手机整机厂商来说并不美妙。例如,三星决定要做一款旗舰手机,采用高通最新最强的芯片,可是该芯片所有其他厂商也都能从高通处采购,于是最终该“旗舰”位置并不是归三星,而是归所有愿意使用该款高通最新芯片的厂商。
苹果很聪明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决心自研手机处理器芯片,事实证明其自研芯片搭配iOS操作系统的性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能力压采用高通加安卓系统的手机,从而iPhone以其独一无二的性能和用户体验能在高端市场相当舒服地赚取高昂利润。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更多新硬件品类随之出现,众多互联网厂商(包括小米)希望通过硬件来抓住用户成为流量入口。为了能吸引更多的用户,这些厂商必须能开发自己的独家硬件,而自研芯片则是保证独家硬件的重要保证。
系统厂商的芯片必须依靠协同效应才能获得最大回报
系统厂商自研芯片能实现硬件系统差异化竞争,但是自研芯片必须搭配系统中的其他独家生态实现协同效应,才能实现最优性能和回报。还是以苹果为例,其自研处理器芯片性能强劲,但是iPhone的流畅用户体验事实上是依靠苹果的iOS和自研芯片的软硬件协同优化实现的,换句话说如果iPhone仅仅有性能很强的A系列处理器但是使用安卓操作系统,那么其用户体验一定会大打折扣。这里,我们看到协同效应其实才是系统厂商所追求的,而自研芯片只是协同效应拼图中的一部分。
再回到小米做手机芯片,我们会发现其实小米在手机SoC领域能实现的协同效应其实有限。小米系列手机使用的MIUI其实是优化过的安卓系统,但是该优化的层次难以做到底层,因此MIUI和小米自研手机SoC做协同优化实现性能大幅提升的可能性并不大。或许有朋友要问,华为也使用安卓系统,那么其自研芯片的协同效应来自于哪里呢?事实上,华为作为一个通信提供商,其自研手机芯片预期实现的协同效应并非来自于处理器能跑多快,而是来自于与华为在通信领域的布局相结合实现协同效应。因此,在多年耕耘之后,在今年年初我们看到了华为发布了全球首款5G单芯片多模终端基带芯片。在5G通信这件事上,华为可以说在通信标准、基站和终端上都握有话语权,可以说是打通了整个链条,预期未来能实现非常强的协同效应。反观小米在手机生态领域的布局(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层面)和华为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即使有自研手机SoC芯片,其能实现的协同效应恐怕也不多。
华为发布的5G多模终端芯片,它将成为华为打通5G从协议到终端链条的重要部分,实现很强的协同效应。
小米是互联网“快”公司,死磕手机SoC与其基因不符
众所周知,小米起家的七字诀是“专注、极致、口碑、快”,而小米在香港上市时,它给投资者描绘的蓝图也是使用硬件作为吸引用户流量的入口,而最终依靠给用户提供互联网生态服务来盈利。因此,小米并非一家传统硬件公司,而是披着硬件外衣的互联网公司。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对于增长速度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因此必须要“快”。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米自研手机SoC芯片和“快”的需求并不符合。在小米决定自研手机SoC芯片的时候,高通等厂商早已搭建了非常完备的竞争壁垒,小米想要追赶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加上大量资金投入,事实上和其互联网厂商的定位相矛盾。
但是这并不是说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厂商不能自研芯片,而是要选择能快速带来回报的芯片品类。互联网公司自研芯片的品类一般是针对新应用的芯片,市面上要么不存在这样的芯片,要么是其性能远远不能达到需求(但是存在大量的潜力可挖)。对于这样的新应用来说,根据应用的需求自研ASIC专用芯片可以在一两年内就带来应用性能的大幅提升,并且进一步撬动应用的部署和推广。这样的快速回报周期,是能满足互联网公司的需求的。谷歌自研TPU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看到了巨大的潜力,但是Nvidia的GPU并不能提供谷歌想要的性能和能效比,于是谷歌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开发TPU并部署到了自家的数据中心,从而大大推动了谷歌人工智能服务以及云服务的品质和市场。
小米布局IoT芯片是合理的选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小米将精力更多地放到IoT领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首先,小米在IoT领域的生态相对而言比起手机领域的生态有更多协同效应可以挖掘。IoT作为一个较新的市场,小米已经深耕多年,因此其生态布局相对领先。除此之外,IoT是一个比较长尾的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做更多的定制化(而不像手机市场的基带和处理器都是标准化的),因此小米可以依据其对于IoT领域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并结合已有的生态去开发自研芯片实现协同效应并进一步提升竞争壁垒。举例来说,现在小米已经拥有自己的基于Zigebee协议的智能传感器系统以及网管,那么在用户生态搭建得更完整之后小米完全可以在Zigbee的基础上去定制功耗更低的通信协议,并搭配自研芯片让智能传感器的体积更小,电池寿命更长,售价更低。可以说在IoT领域,小米自研芯片实现协同效应的潜力很大。
其次,IoT芯片基本符合前面描述的适合互联网公司研发并能在一两年内快速带来回报的芯片品类。相比手机SoC,IoT芯片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其开发的关键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对于市场的把握和产品的定位。结合小米强大的产品能力,我们相信大鱼在近期开快速开发出满足产品需求并能提供差异化功能的芯片并不难。
最后,我们认为小米此举并非放弃手机芯片。我们也并不认为互联网公司就不能开发手机芯片,而是说必须找到手机芯片里合适的品类。举例来说,谷歌的Pixel 2系列手机的卖点是强大的拍照能力,为此谷歌专门研发了专门的图像处理器芯片Pixel Visual Core来加强其拍照时的图像处理能力。小米的手机芯片也完全可以走这样的道路,并不一定要在基带和通用处理器上去和已经拥有成熟技术的对手死磕,而是可以选择一条全新的赛道快速研发一款能大幅提升相关应用性能的芯片来实现差异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