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机器之心消息,“智涌钱塘”2019 AI Cloud生态大会在杭州举行,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承办。大会以“数据智理、AI赋能”为主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去年,海康威视发布了AI Cloud开放平台,基于云边融合的网络架构,通过边缘节点、边缘域、云中心三层有机结合,满足边缘感知,按需汇聚、多层认知、多层应用的业务需求。
今年,海康总裁胡扬忠在智能物联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物信融合”概念,物联世界与信息世界融合的数据架构将产生价值密度更高的数据资源。他认为,智能物联是拥有智能的物体互联成网,它们将成为智能化时代的基础设施;物信融合,是智能化时代的数据经络,物信融合是需求、是趋势、是必然。
胡扬忠谈道,智能应用将是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引擎。过去是由应用产出数据;未来,基于海量数据将产出应用。这其中包含单场景应用,在单场景构建从感知到应用建立闭环,感无所感;时空域应用,从感知到汇聚到应用构建闭环,知所未知;宏观综合应用,从宏观多维数据进行洞察,察所未察。
胡扬忠认为,开放融合将成为安防产业的新型业态,“过去,开放是合作的游戏规则;未来,开放是共赢的生存之道。”
以下为胡扬忠演讲全文,经机器之心编辑:
现在的杭州就是古时候的钱塘,说到钱塘,很多人都会想起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其中有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当时诗人骑马出游,农耕时代标志性工具就是马。
18世纪发明了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进入机械化时代,出行的交通工具标志性变化就是蒸汽火车。19世纪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出行交通工具标志性变化就是汽车。20世纪发明了电子计算机,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出行交通工具标志性变化就是高铁。21世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即将开启人类智能化时代,出行标志性变化就是对国内交通工具智能化管理,也就是智能交通。
刚才郑院士展示了自动驾驶,大家对自动驾驶充满期待。出行只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个方面,即将来临的智能化时代,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也将变成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零售、智慧社区、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等,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智能城市中,智能作为一种能力将赋能所有的行业,存在于城市的每个地方。也就是说,泛在智能是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特征。如果说过去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看为“X+AI”,比如设备+AI、场景+AI,那么未来,AI将无处不在,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方方面面紧密相关。
泛在智能有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智能物联和物信融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推动物联网跨越式发展,智能物联是方向、是趋势、是必然。物联网实现智能之后,只是单独服务行业、服务人类的作用还不够,也需要与互联网、信息网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实现与人的全面互动。因此,物信融合是需求,是趋势,也是必然。智能物联网将成为智能化时代新的基础设施,就像当年的铁路网、电力网、通讯网一样,智能物联网的建设、应用、维护将带来产业发展的又一波浪潮。在这个浪潮中最显著的变化,过去人们用终端上网,未来万物皆在网上。
智能物联,简单说就是有智能功能的物体互联成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智能+”,也就是用人工智能为行业赋能。对于制造业,为生产机器赋于智能,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基础能力。对于交通行业,为车辆和道路设施赋予智能,是智能交通的关键基础设施能力。对于社区,为园区停车场、商超、物业等各类设施赋予智能,是智能社区的关键基础能力。智能物体之间的互联,让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变成一个巨大的经络体系,物体世界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为智能化时代提供了可能。而智能物体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就是要实现物信融合,物信融合是智能化时代的数据经络。过去,互联网实现了人人互联,物联网实现了物物相连。未来,智能物联网与信息网将实现充分的融合,而数据是人与物对话的共同语言。
前年,我们提出了AI Cloud是基于云边融合的网络架构,通过边缘节点、边缘域、云中心三层有机结合,系统满足边缘感知,按需汇聚、多层认知、多层应用的业务需求。在智能化时代,打通物联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是数据,我们构建物信融合数据平台,实现两网之间数据打通,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服务。从计算的角度看,智能化时代一定是采用云边融合的方案,AI的智能感知一定是在边缘计算为主,智能认知会在边缘域和云中心完成。
一方面,即使云端计算能力足够强大,但有些数据只需要局部处理、局部应用,不需要把这些数据传到云中心。如果把这些数据传到云中心进行智能计算,那么应用的效果反而会降低。另外一方面,由于智能物联网的规模过于庞大,把这么多数据都送到云中心是不经济的,不现实的。带宽的增长赶不上物联数据的增长,比如产业界谈到的视频云,在云端很少处理连续视频,主要是在处理已经经过边缘计算处理过的半结构化数据和视频片段。从视觉来看,数据是按需汇聚的,只有将物联网数据按照信息网要求的模式进行组织,并且在信息网中实现融合,才能使物联数据很好的为信息系统所使用,为用户所使用。反之,只有结合信息网中应用需求,才能更加有效、有针对性对智能物联网中数据进行治理和汇聚。泛泛处理物联数据,应用效果无法尽如人意。
尽管数据是用户的核心资产,但应用永远是用户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只不过过去更多是从应用中产生数据,未来随着智能物联网感知到的大量数据,通过物信融合实现和信息网的融合,数据的挖掘、利用将带来更大的空间。那么我们将迎来数据应用时代,在智能化时代,智能应用将成为重要的发展引擎。推动数据的汇聚和利用,也推动采集数据的智能物联网建设和发展。
当人工智能与物信数据相遇,应用的能力和服务的范围会得到巨大的拓展,会产生面向两类网络、多个层级、多个任务域的大量智能应用。从整体上来看,智能应用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应用在边缘节点上,人工智能和单场景数据相结合,实现了感所无感。也就是过去不能感受的,现在能感受到。比如我们感受到在一个场景下过了哪些车,走过了多少人,哪些货物在货架上,等等,这是泛在智能感知的重要基础,是从智能感知到智能应用的小闭环。第二类应用,在边缘域。人工智能与时空数据域相结合,实现了知所未知。也就是过去不知道的,现在可以知道了。比如我们知道某一个城区在过去一个月里面交通状况。第三类应用,在云中心。人工智能与多维数据相结合,实现了察所不察。也就是过去无法洞察的,现在可以洞察了,这是智能预见能力的重要基础,从数据汇聚、数据挖掘,再到综合应用的闭环。
对数据的应用和分析中可以看出,过去物联数据相对来讲价值密度比较低,某个时间节点的物联感知数据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少。未来,随着智能物联网的感知能力提升,以及智能应用需求的牵引,物信数据融合能力增强,数据价值密度会大幅度提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愈发强烈。因此,数据保护将愈发重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数据保护将成为智能化时代的护航之舰。
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200亿,智能物联网将出现终端数量更庞大、终端类型更多样、终端性能更强大、网络架构更复杂、数据内容更广泛、业务应用更多元的特点。因此,需要从终端、网络、数据、平台、服务、应用等个层面,加强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在用户数据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方面,我们将严格按照产品和服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律法规执行。
多年来在用户数据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方面,我们在不断努力。我们的产品通过了多个权威组织的安全认证,成为全球安全应急响应组织First的成员。今天下午,我们也将发布《安全白皮书》,公司内部制定了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企业标准,并与所有可能接触用户数据的员工签订了《用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协议》。
为了实现开放融合,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开放体系。在产品方面,我们推出了边缘设备开放平台。也就是基于设备操作系统的边缘设备的能力开放,提供AI算法训练开放平台,实现了基于自主学习和群智演进的AI算法训练开放。我们提供萤石开放平台,实现基于互联网设备服务和应用能力的开放。我们提供行业开放平台,实现面向行业的基础设施,数据服务和应用的能力开放。
在服务方面,我们提供一体化运维服务平台,支持加盟运维模式的一体化运维服务开放。我们提供物联资源部件评估能力开放,支持更多产品纳入评估体系,期望更多的同行共同完善物联资源能力评估模型。在基础标准方面,我们将把与合作融合相关的企业标准体系开放出来。海康威视自成立起就一直秉承工程师文化,工程师文化就是产品文化,就是工匠文化。
比如我们在黑光相机开发过程中,不但解决了设计上很多问题。为了保证工艺精度、制造质量,我们还研制了专用的生产设备,历时五年。再比如车牌识别的研发,从最早用模式识别的方式来做,到后来用深度学习的方式来做。前后十几年的时间,从几个人的团队到几百人的团队。从只支持国内车牌识别,到现在支持一百多个国家车牌识别,我们一直在坚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伴。
17年来,海康威视得到了众多用户和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无以为报,只有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这几年来也和用户、合作伙伴,以及一些非盈利机构开展一些回馈社会的工作。比如我们与绿色江河环境组织保护合作,针对斑头雁的跟踪保护,将定制视频产品应用于高寒高海拔无人区,助力斑头雁的保护行动。比如我们和英特中国一起,将智能设备应用到东北虎的林区,助力东北虎的保护行动。心存感恩,回报社会,这些公益活动我们还将继续坚持下去。
海康威视非常幸运在过去这些年得到了用户伙伴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从视频感知,到智能物联,再到物信融合,海康威视已经成为一家大数据公司。在智能化的浪潮中,海康威视会在用户的指导下和更多合作伙伴一起迎接智能化的新时代,迎接科技创新者最好的时代。见远,行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