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2日,一个极具历史性的时刻。
上午9时30分,港交所上市大厅里四面铜锣齐响,八位创始人分立两侧,台面稍显局促,场面足以见证去年港股上市的高潮。
遗憾的是,不久后,同一天上市的八家公司几乎同时破发。这不只是巧合。
过去两年,整个新经济领域,中国公司在国内与海外的上市数量走向顶峰,但破发也比比皆是,即便是最明星的小米、美团、平安好医生,还有去年首支上市的AI概念股流利说。
「上市上得非常不漂亮,融资金额非常低,上市之后即破发,再看股票交易量,也很不理想,没有什么流动性。」国内某知名FA机构负责人李立评价道。除了美团、小米,能够通过上市给投资人带来回报的项目屈指可数。
每年,「寒冬说」都不绝于耳。但2018,寒冬侵袭的不只有创业者,投资人也觉得格外冷。《资管新规》,全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落地,直接冲击VC/PE的募资端,人民币资金面临「粮荒」。
「从去年5-6月份开始,我们就感受到募资变得非常紧张。」李立说道。根据2018年底统计的结果,2018年同比2017的募资金额下降接近一半。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很多基金,尤其是新兴基金,募完第一笔后不久,就退出了市场的舞台。「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问题。」该负责人继续表示。
募资环境的紧缩,导致在投资者这一端更加集中化。虽然去年整体下行,但是投资数量并不少,尤其是一线战投机构。这预示着,钱都将集中到最顶尖的投资机构手中。
紧接着的连锁反应,就是融资更难。据IT桔子给出的2018年各月份投融资交易频次趋势,年中市场开始迅速降温,1月、7月交易达到800起,到了12月腰斩一半还多。尤其在2018年最后三个月,各轮融资的数量只能占到全年的两成,甚至更低。从「热胀」到「冷缩」,不过六个月的事。
此外,热门的细分行业也在去年开始面临各种政策管制。比如金融、文娱,以及教育行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创业门槛,也将打擦边球的警戒线拉高。
将视线放长到五年。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新经济领域的交易数量稳步下降,但交易额度却在逐年攀升。2018年,市面总交易额度达到1.186万亿,首次突破万亿级别,交易量6036起。
钱不少,但是大量资金投入到头部企业,资源向明星企业倾斜,商汤、优必选不断刷新着AI领域里的融资记录,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强者恒强,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