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海底捞第一家智慧餐厅在北京北京中骏世界城开业。耗时三年、斥资1.5亿元打造的海底捞智慧餐厅成了新晋“网红”。从等位点餐,到厨房配菜、调制锅底和送菜收盘,都是由机器人来完成,从下单到上菜最快只要2分钟。
有了AI技术的加持,海底捞实现了高度无人化体验,传统餐饮行业向智能化的迭代也正在进入快车道。餐饮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利用AI,提升后厨处理加工食材的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水平,如何提升食品安全,以及如何节省人工成本并提升消费者的就餐体验。
最近两年,智慧餐厅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汇。阿里、盒马鲜生、饿了么、德克士、五芳斋、庆丰包子铺、百福等都开启了智慧餐厅的尝试:
- 2017年11月,阿里口碑宣布全面开放无人餐厅技术,预计将提高餐厅30%接待力
- 2018年2月,盒马开出首家机器人餐厅“Robot.HE”,开业4个月便实现盈亏平衡
- 2018年7月,饿了么宣布其专注于智能餐饮基础设施的“未来餐厅”项目年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目前已在30多个城市开设数百家线下店,坪效最高可达普通餐厅的5倍
在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看来,餐饮行业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技术,他曾说:“我相信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带来的不应该是颠覆,应该是提高效率。移动互联网对于这个传统产业的改造应该是才开始。”
除了智慧餐厅的兴起外,AI在餐饮行业的应用还有很多种方式。当前有哪些新兴趋势以及可能改变业务方式的国际案例值得借鉴?
订餐助手 chatbot
必胜客早在2016年就投入使用了智能订餐助手,通过对话交互的形式,帮助用户定制披萨订单、追踪订单、获取优惠信息,并充当客服角色回复相关查询。不再需要通过APP层层点击,用户可以通过Amazon Alexa虚拟助手、Facebook Messenge或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完成快速订餐。
麦当劳、汉堡王、多米诺披萨(Domino's)等国际快餐连锁也在智能化转型中选择了AI订餐助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以最自然的交互形式,优化用户的订餐体验,通过高效的对话互动增加销售转化。
海底捞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可能很多海捞粉还没有发现,海底捞APP中的搜索框中有一个小话筒标识, 点开后便是其内置的智能对话助手。经测试,当按住说“我要点餐”,则会跳转到地图页面选择门店、排队取号,但定外卖、获取优惠等信息时则会反馈“抱歉,我暂时无法处理此类问题”。
像海底捞的这类语音助手常被大家吐槽“鸡肋”,主要原因是它们不能听清、听懂用户,能帮用户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技术上还有待提高。而通过奇点机智自主研发的语音对话平台“对话流”,则能够有效解决“听清”+“听懂”的问题,让每一个企业都能够自主定义有效的对话体验。
机器人后厨助理
如同海底捞的机械臂备餐机器人,很多餐厅都使用AI驱动的机器人来提高食物准备和烹制的效率。来自加州的Flippy就是一款会做汉堡的机器人。它通过3D扫描仪以及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来对每块肉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监测,并在适当的时候对肉饼进行翻转从而代替人类劳动,每小时可以烹饪多达300个汉堡。
AI服务员
Clinc最近开发了全新的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旨在为麦当劳和Taco Bell等快餐厅语音点餐服务。当用户下达复杂的点餐命令,例如“来一份没有腌黄瓜和蛋黄酱的双层奶酪汉堡、一份薯条和一杯可乐”时,AI服务员也能顺利完成下单。
从硬件点餐机器人来看,比较知名的案例是软银机器人旗下的Pepper,它已经在新加坡的必胜客中提供点餐服务,可以接受顾客的自动下单服务,并且能够给顾客提供一些点餐的建议和优惠推荐。
AI 食物检测
扫一扫,就能知道摄入多少卡路里?国内软硬件结合的食物检测仪正在走进大家的视野,比如Tellspec可以通过扫描仪快速扫描食物,在其APP中展示出食物成分:卡路里、维生素、糖分含量等,从而指导用户安排每天的用餐。
无论是智慧餐厅还是AI技术在餐饮行业的软硬件应用,其本质不是噱头,而是切切实实能解决服务效率、人力成本问题,并且能给顾客带来方便的智能化就餐体验。海外的餐饮企业已经全面拥抱AI,国内在AI+餐饮的尝试仍在初始阶段。
海底捞作为国内餐饮领军企业,虽然AI的应用并不完全成熟,但已经走在了智能化的前列,这对于其他餐饮企业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只有搭上了智能化的快车,积极寻求转型,才能免遭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