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发布会现场
51Sim-One 无人驾驶仿真平台
随着无人驾驶的蓬勃发展,其在训练和测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如算法测试、传感器测试、安全性测试等,已不能通过传统汽车领域的车辆动力学仿真、运动学仿真等来解决。
51VR 聚焦于 L3-L4 无人驾驶仿真训练及测试领域,并通过自主底层工具研发推出 51Sim-One。51VR 表示 51Sim-One 具备以下四大亮点。
一、快速的静态场景搭建能力
通过自主研发的静态场景数据编辑和自动化转换工具,51Sim-One 既可对已采集场景的多种数据进行融合,将实体场景快速转换为高拟真的虚拟场景,又可根据测试的需要从无到有构建完全虚拟的场景,以提升自动驾驶算法研发效率。
二、丰富的动态场景编辑能力
51Sim-One 现已集成包括真实案例采集转化、案例编辑等多种方式构来建动态案例数据库,通过 51VR 自主研发的多数据来源智能体行为模型工具,可实现差异化动态场景的快速搭建,为无人驾驶提供动态测试环境。
三、一体化集成,满足任意需求
51Sim-One 平台集静态场景还原、动态案例仿真、传感器仿真、车辆动力学仿真、并行加速计算等功能于一体,可针对不同企业实施定制化整体解决方案。此外,51Sim-One 还可根据企业的特殊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
四、多平台兼容,省去二次开发
51Sim-One 兼容 ROS、LCM、Matlab、Protobuf、UDP 等多种数据接口,兼容 Windows、Linux 等多重平台。
此外,51Sim-One 通过还原中国道路环境及交通特点,提供更接近真实路况的宏观和微观动态交通场景。
「我们知道所有的系统里面最重要是动态数据,简单来说,我们想要把一个自动驾驶汽车训练的越来越聪明,你就是给它不断的数据,让它碰到这个世界上成千上万的 case。这些数据先要解决真实、多样性的问题。」李熠说到,「据统计,一套算法如果要保证足够的安全性,需完成 1000 亿公里的测试。如果有 100 辆车,单车每天不停歇在实际道路跑 8 个小时,每天可跑 400 公里。照此推算,需要 100 辆车同时路测需要 6849 年才能完成算法的安全性测试。而利用 51Sim-One 平台技术,则可将 100 辆车的仿真计算分布在 100 个计算节点上,24 小时不停歇进行运算,再通过 10 倍速的加速计算,2 个月即可完成算法测试。」
51City-One 智慧城市平台
智慧城市可视化平台是 51VR 在 EC2 上发布的第二款新品。
智慧城市可视化平台沉淀有 2000 余个项目,超过 120 万件数字资产,并拥有三大自主研发工具链:自动 UV 平展工具,可以快速生成 LightmapUV,以降低人工时间;模型自动减面工具,可以将复杂的 3D 模型自动处理成可用做实时渲染的模型,并保留理想外形。过程式生成工具,可从 GIS、SM、人机斜拍点云、卫星图、街景等,直接生成大规模城市景观。
51Cloud 针对 5G 的实时云渲染平台
为加速 5G 应用快速落地,51VR 推出针对 5G 的实时渲染云平台。据悉,51Cloud 目前已入驻华为展厅。2019 年,51VR 将在全平台铺设 51Cloud,运用边缘计算技术,覆盖 51Sim-One 及 51City-One 全产品链,大幅提升终端体验及服务效率。
「我们不会等到 5G 的试点落地,我们就要用起来,非常感谢华为和英伟达在这个过程中给到我们的帮助,我们已经将基于 5G 的云渲染平台在 51 已有的商业化场景里面跑起来了,在明年任何一个开通 5G 的城市,我们的终端客户可以用非常轻薄的终端享受到高质量数字内容的服务,那个时候就会上云。」李熠说到。
除新品发布外,李熠在 EC2 上宣布,51VR 即将开放两大平台: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平台和 51World 数字地球资产平台,两大平台将首次免费对外提供来自 51VR 的底层技术支持,助力行业科技原创。与此同时,51VR 还与广汽研究院就自动驾驶仿真、虚拟体验等领域达成深度合作。
发布会最后,51World 携手全球合作伙伴正式启动地球克隆计划 2。
自 2015 年 1 月成立以来,51VR 保持了每年超过 400% 的快速增长,目前已服务来自海内外超过 500 家企业客户,其中包括 BMW、戴姆勒、汽车之家、威马汽车、万科、当代、碧桂园、JQZ Group、一汽奔腾、阿里巴巴、奔驰、中国移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等知名企业和机构。截止 2017 年,51VR 已经获累计完成近 3 亿元的融资,2018 年单年营收实现过亿。
截止目前,51VR 团队已累积进入国内外 124 个城市和地区,实现国内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全覆盖,并设有北京、上海、成都、硅谷和法兰克福五大研发中心。目前 51VR 超 300 人的团队中,65% 以上为计算机图形学、机器视觉及深度学习等领域研发人员,均自于清华、浙大、上海交大、斯坦福、UCL、UIUC 等高校,曾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Autodesk、Crytek、CCP、动视暴雪、维塔士等顶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