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邱陆陆原创

Yoshua Bengio访谈笔记:用意识先验糅合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

「对表征(representation)空间的依赖贯穿计算机科学乃至日常生活的始终。在计算机科学中,如果数据有精当的结构,辅以智能化的索引,那么搜索任务的速度可以指数级加快;对于人来说,计算『 210 除以 6 等于几?』是容易的,计算『 CCX 除以 VI 等于几?』则需要更多时间。表征空间的选择对机器学习算法的性能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深度学习》[1] 一书如是评价表征的重要性。

对于作者之一 Yoshua Bengio 来说,「表征学习」甚至比「深度学习」更适合描述其研究重心。

好的表征意味着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意味着计算机可以拥有「知识」,进而可以进行人与动物所擅长的决策。而如何定义好的表征?如何学习好的表征?那些试图理解人类自身的研究(例如脑科学与自然语言学科的研究),又给表征学习带来了哪些启发?这些都是 Bengio 试图回答的问题,而深度学习,一方面是表征学习的手段,另一方面,是可以利用好的表征实现人类水平 AI 的「获益者」。

2007 年,Bengio 与 Yann LeCun 合著的论文 [2] 着重强调表征必须是多层的、逐渐抽象的。13 年,Bengio 在综述论文中 [3],增加了对解纠缠(Disentangling)的强调。

17 年,Bengio 在 ArXiv 发布了一篇题名为《意识先验(The Consciousness Prior)的 、仅有四页纸长的文章 [4]。这四页纸,与其说是论文,不如说是他回首过去十年在表征学习一途的研究之路,无论大路小路、歧路远路,然后为未来十年画下的一张蓝图。

近日,长居于蒙特利尔的 Bengio 来到了北京,除了发表了两场公开演讲之外,也接受了机器之心的专访。以「意识先验」这张可以串联起前后数百篇论文的蓝图为线索,Bengio 向我们解释他如今思考表征学习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完成的一系列工作、以及为什么这个框架能够引导深度学习走向人类水平的 AI。

从「意识先验」理论说起

深度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设计出能够习得更好表征的算法。好的表征理应是高度抽象的、高维且稀疏的,但同时,也能和自然语言以及符号主义 AI 中的『高层次要素』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还无法用无监督学习的方法找到这样的表征。

一个有关世界的描述其实只需要很少几个高层次要素,就像你可以用寥寥几个单词组成一句话一样。一句话,或者符号主义 AI 系统的一条规则之中,通常只涉及几个概念,而相比之下,当前的机器学习算法则需要学习大量变量的联合分布(比如一张图片中的所有像素的联合分布),维度极高。

意识先验试图用上述的动机迫使表征学习到一些好的特性:比如能够轻松提取特征的少数几个维度、能够利用少数几个维度作出动作或者对未来的预测等等。换言之,意识先验通过额外的压力与限制条件,来找到那些善于表达符号化的知识的表征。」Bengio 这样解释意识先验的工作。

如果你对先验(prior)这个词感到陌生,不妨将它替换为约束(constraint)或者正则化项(regularization term)。

学习本质是一个在所有可能性里进行挑选的过程,而先验告诉你挑选的偏好以及理由。文章开头的例子中,把数字表示成阿拉伯数字而非罗马数字的理由「方便计算」就是一种先验。而「意识先验」则是 Bengio 提出的一种新先验。

图:意识先验的网络示意图,来自 Bengio 演讲 Challenges for Deep Learning towards Human-Level AI,机器之心汉化

意识先验理论来自对人的观察。意识是某一时刻人脑中的想法,它的维度很低——不管我们的大脑里储存了多少知识,在某一时刻里,脑海中只能容纳少数几个要素构成一个想法。

Bengio 将这个类比想法的低维向量称为有意识状态(conscious stat),将大脑中的所有内容——一个非常高维、非常稀疏的向量,称为无意识状态(unconscious state, representation state),而来自外界的信息输入则称为观测状态(observed state)。

感知状态通过一个表征 RNN 得到无意识状态,无意识状态通过一个注意力机制,或称意识 RNN 得到有意识状态。获得好的表征 RNN,从而得到好的表征,是表征学习的目的。

意识先验对于「好」的定义是:「能够容易地从无意识状态中提取出少数几个要素,它们包含了足够多的知识,能够作出与真实世界有关的陈述、动作预测。」

这就是意识先验的理论框架。

理论骨骼的「血与肉」:目标函数与优化方法

框架搭好之后,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将这样的先验表达出来?

训练目标问题首当其冲。

标准的深度学习算法的目标函数通常基于最大似然,但是我们很难指望最大似然的信号能够一路经由反向传播穿过用于预测的网络,穿过意识 RNN,最终到达表征 RNN。不要说表征 RNN 了,当你尝试从大量信息中挑出非常少几个维度时,意识 RNN 会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高度可预测但是毫无意义的要素上。

更重要的是,最大似然与意识先验的思想天然存在冲突。「人类从不在像素空间进行想象与生成任务,人类只在高度抽象的语义空间使用想象力,生成一张像素级的图像并非人类需要完成的任务。」因此,在训练目标里引入基于表征空间的项目就变得顺理成章。

过去的机器学习中,是否有类似的不在原始数据空间内定义目标函数的案例?

有,Bengio 以 PCA 举例:「PCA 的训练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空间:你可以在像素空间训练 PCA,用重构误差做目标函数,也可以在其表征空间构建目标:要求表征高方差、要求表征保留尽可能多的输入信息 、要求表征彼此独立……这些都是在表征空间定义的无监督训练目标。」

那么对于意识先验来说,有什么合适的无监督目标吗?

《意识先验》发布后不久,Bengio 就和他当时的博士后学生、现 DeepMind 研究员 Philemon Brakel 共同发表了论文 [5],讨论将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作为意识先验目标函数重要组成部分的可能性。

「『不在像素空间定义目标函数』的思想可以回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联结主义神经网络刚刚兴起的时候,Hinton 的博士生 Suzanna Becker 在其毕业论文 [6] 里讨论了空间中的互信息:她认为,我们应该将『找到一种图像变换,让空间中相邻的特征具有高互信息』作为图像任务的无监督学习目标。」

「我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方向。」Bengio 说。他认为可以将这一思路从空间扩展到时间序列,寻找在不同时间步里拥有高互信息的特征。「一个合理的假设是,在好的表征空间里,当前的表征中会拥有很多关于未来的信息,从而获得跨时间的可预测性。」

 这个概念还可以被扩展到增强学习里,在这里,「众望所归」的高互信息对象是「意图/策略/动作」与表征。Bengio 指了指手中的笔,「比如,我想要在移动这支笔(意图),那么在表征空间里有专门的维度负责描述这支笔的位置会让未来对笔的表征格外顺利。事实上我很希望我的大脑里有一个专门的神经元负责这件事。」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那么你可以顺着心理学中的「功能可见性」(affordance,看到一样物体就能知道如何与它交互)一词继续探索。

除了目标函数之外,意识先验的优化方式也会和经典深度学习有所不同。

即使是注意力机制,也需要「软化」这样的手段以便反向传播,更不用提意识先验的超高维表征和超长时间跨度了。人们在大量使用强化学习方法处理不能反向传播的情况,然而,这还远远不足。

「什么样的优化方式最适合意识先验?我仍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Bengio 说。在他看来,一类很有前景的研究是合成梯度(synthetic gradient)[7]。

「合成梯度是说,即使我们在不知道全部知识的情况下进行了无法反向传播的离散决策,我们仍然可以训练神经网络的一个部分,就像 GAN 中的判别器一样,它拥有一个损失函数,我们能够通过它获得近似梯度。」

有了合成梯度之后,每一层的梯度可以单独更新了。但是当时间步继续拉长,问题仍然存在。理论上反向传播可以处理相当长的序列,但是鉴于人类处理时间的方式并非反向传播,可以轻松跨越任意时长,等「理论上」遇到一千乃至一万步的情况,实际上就不奏效了。

换言之,我们对时间的信用分配(credit assignment)问题的理解仍然有待提高。

「比如你在开车的时候听到『卟』的一声,但是你没在意。三个小时之后你停下车,看到有一个轮胎漏气了,立刻,你的脑海里就会把瘪轮胎和三小时前的『卟』声联系起来——不需要逐个时间步回忆,直接跳到过去的某个时间,当场进行信用分配。」

受人脑的信用分配方式启发,Bengio 的团队尝试了一种稀疏注意回溯(Sparse Attentive Backtracking方法。「我们有一篇关于时间信用分配的工作,是 NIPS 2018 的论文 [8],能够跳过成千上万个时间步,利用对记忆的访问直接回到过去——就像人脑在获得一个提醒时所作的那样——直接对一件事进行信用分配。」

意识先验理论只是一个思维框架、一个研究计划,它撑起了一个研究方向的骨骼,衍生出一堆亟待探索的问题。目标函数的构建、优化方法的选择,最后,还有模型结构的设计,这些则是研究方向的血肉。这些问题中,有的问题存在几个前景可观的方向,还有一些仍然处于设想阶段。

从实验场出发:发现优秀的算法,而不是搭一个 AI

想要对意识先验理论进行实验存在一个问题:无论想要找到合适的目标函数、还是优化方法,都要和表征 RNN 以及无意识状态打交道。虽然有意识状态的大小只是和一句话、一条规则差不多,但与无意识状态的规模对应的,是大脑存储的全部内容。

「学习整个世界是非常困难的。刻画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最终我们会实现这一点的,但是作为第一步,我们应该减小问题的范围,在一个有限的环境内学习『学习』本身。要记住,机器学习研究的目的不是搭一个 AI,而是发现优秀的学习算法。学习算法是通用的,所以我们可以在一个有限的环境里测试自己的算法,如果它在有限环境中都无法学到东西,那么无疑它无法走入真实世界。」

因此,我们搭建一个如同视频游戏一样的虚拟环境。一个如同果蝇之于生物学、MNIST 之于传统机器学习框架的环境。

1971 年,Winograd 在试图用符号主义方法建立一个能够用自然语言执行任务的系统时,也建立了一个环境:一个叫 SHRDLU 的砖块世界,计算机可以在其中和人的指令进行简单的互动。

虽然 Winograd 的方法并没有成功,但合成环境的思想流传了下来:与其被动地观察巨量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不如与少一些的要素直接进行交互。

基于这一思想,Mila 实验室的一个团队创建了 BabyAI 平台 [9],构建了一个 2D 网格世界,有一些房间,有渐进的难度系数,有一位虚拟的「老师」,希望像老师教婴儿学习一样,教会还是个「宝宝」的 AI,至于教学的任务,则以自然语言的形式出现:希望 AI 同时学会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以及语言与这个世界中的要素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是语言?

连接自然语言,连接符号主义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换一个问法:为什么是表征+语言?

Bengio 仍然从脑科学入手解释这个问题。

人类的认知任务可以分为系统 1 认知(System 1 cognition)和系统 2 认知(System 2 cognition)。系统 1 认知任务是那些你可以在不到 1 秒时间内无意识完成的任务。例如你可以很快认出手上拿着的物体是一个瓶子,但是无法向其他人解释如何完成这项任务。这也是当前深度学习擅长的事情,「感知」。

系统 2 认知任务与系统 1 任务的方式完全相反,它们很「慢」且有意识。例如计算「23+56」,大多数人需要有意识地遵循一定的规则、按照步骤完成计算。完成的方法可以用语言解释,而另一个人可以理解并重现。这是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本意,符号主义 AI 的目标,也属于此类。

人类联合完成系统 1 与系统 2 任务,人工智能也理应这样。

「这种联合并非将符号化知识与联结主义知识合并,而是将符号主义 AI 的目标视为联结主义优化的最终目标,同时让联结主义表征习得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作为符号主义任务的基础。」

就像把一支只会砌砖的施工队,和一位只会画图的建筑师组合在一起:原本只会砌平房的施工队按照图纸能盖摩天楼了,而原本只能设想空中楼阁的建筑师也接了地气。

回到表征和语言的例子里。

「下雨了,人们撑起了伞。」是单独存在的语言,寥寥数字里有两个明确的要素:「是否下雨」和「是否撑伞」,你可以很容易地把它们从句子里摘出来,然后用它们建立规则进行推理。但是这种推理是与真实世界隔离的。

上面这幅照片则是单独存在的表征,虽然用一团像素表达了和语言同样的意思,可是我们无法把代表「下雨」和「撑伞」的像素挑出来,更无法推理说一些像素是另一些像素的原因。我们能做的只是以标签的形式告诉机器,这张图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下雨」,而这样形式习得的表征也无法完成推理任务。

「意识先验是将联结主义与符号主义结合的粘合剂。符号主义 AI 向联结主义表征 RNN 表达诉求:我想要完成『下雨的时候人们会打伞。』这样的推理,请给我合适的变量,而表征 RNN 需要自己发现,『下雨』是一个能够从图像中提取出的、帮助推理的特征,然后学习它。」

这才是意识先验最终的目的,这张显著不同于现有深度学习框架的蓝图所规划的方向。

「五年前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不依赖蒙特卡洛链的生成模型,所以我们有了变分自编码器(VAE),有了生成对抗网络(GAN),自那以后我们在生成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生成并不是最终目的。」

五年前人们仍然认为通过学习文本本身能够解决自然语言处理问题,现在谷歌的 BERT 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已经在 33 亿规模的词库上进行训练了。「BERT 还是会和其他现有模型一样,犯一些人类根本不会犯的『愚蠢』错误。BERT 在推动单纯基于文本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极限,这是件很好的事,但是它能够获得的终究是不完整的语言模型,」

在 Bengio 眼中,生成模型BERT 都没有触及本质问题:「大概十年前,我提出了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如何将潜在的变差因素解纠缠?』(the disentangling the underlying factors of variation)十年过去了,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那些「基本的问题」好像是 AI 之路通关前的最后一道门,解开了问题仿佛就能获得开门的钥匙,门后面就是如 Yoshua Bengio 一样走在最前列的研究者们从数十年前就梦寐以求的「通用的、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他们尝试了各种技巧,每一条路都让我们离这扇门更近,但似乎又没有一条能够真正通向这扇门。

「如果说十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在观点上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五年或者十年前,我仍然天真地希望我们所掌握的技巧能奇迹般地通过尝试学会做正确的事。」

Bengio 花了十年时间,相信这个奇迹不会发生。

「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我们要引导机器去做正确的事,通过那些能够推动机器朝正确的方向前行的先验。」

References:

[1] Goodfellow, I., Bengio, Y., Courville, A., & Bengio, Y. (2016). Deep learning (Vol. 1). Cambridge: MIT press.

[2] Bengio, Y., & LeCun, Y. (2007). Scaling learning algorithms towards AI. Large-scale kernel machines, 34(5), 1-41.

[3] Bengio, Y. (2013, July). Deep learning of representations: Looking forwar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atistical Language and Speech Processing (pp. 1-37).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4] Bengio, Y. (2017). The consciousness prior. arXiv preprint arXiv:1709.08568.

[5] Brakel, P., & Bengio, Y. (2017). Learning Independent Features with Adversarial Nets for Non-linear ICA. arXiv preprint arXiv:1710.05050.

[6] Becker, S., & Hinton, G. E. (1992). Learning to make coherent predictions in domains with discontinuities. In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pp. 372-379).

[7] Jaderberg, M., Czarnecki, W. M., Osindero, S., Vinyals, O., Graves, A., Silver, D., & Kavukcuoglu, K. (2016). Decoupled neural interfaces using synthetic gradients. arXiv preprint arXiv:1608.05343.

[8] Ke, N. R., Goyal, A., Bilaniuk, O., Binas, J., Mozer, M. C., Pal, C., & Bengio, Y. (2018). Sparse Attentive Backtracking: Temporal CreditAssignment Through Reminding. arXiv preprint arXiv:1809.03702.

[9] Chevalier-Boisvert, M., Bahdanau, D., Lahlou, S., Willems, L., Saharia, C., Nguyen, T. H., & Bengio, Y. (2018). BabyAI: First Steps Towards Grounde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a Human In the Loop. arXiv preprint arXiv:1810.08272.

产业Yoshua Bengio
7
相关数据
DeepMind机构

DeepMind是一家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公司创建于2010年,最初名称是DeepMind科技(DeepMind Technologies Limited),在2014年被谷歌收购。在2010年由杰米斯·哈萨比斯,谢恩·列格和穆斯塔法·苏莱曼成立创业公司。继AlphaGo之后,Google DeepMind首席执行官杰米斯·哈萨比斯表示将研究用人工智能与人类玩其他游戏,例如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II》(StarCraft II)。深度AI如果能直接使用在其他各种不同领域,除了未来能玩不同的游戏外,例如自动驾驶、投资顾问、音乐评论、甚至司法判决等等目前需要人脑才能处理的工作,基本上也可以直接使用相同的神经网上去学而习得与人类相同的思考力。

https://deepmind.com/
约书亚·本吉奥人物

约书亚·本希奥(法语:Yoshua Bengio,1964年-)是一位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因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领域的研究而闻名。Yoshua Bengio于1991年获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经过两个博士后博士后,他成为蒙特利尔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运算研究系教授。他是2本书和超过200篇出版物的作者,在深度学习,复现神经网络,概率学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和多元学习领域的研究被广泛引用。他是加拿大最受欢迎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也是或曾经是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中顶尖期刊的副主编。

杨立昆人物

杨立昆(法语:Yann Le Cun,英语:Yann LeCun,1960年7月8日-)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他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移动机器人和计算神经科学等领域都有很多贡献。他最著名的工作是在光学字符识别和计算机视觉上使用卷积神经网络 (CNN),他也被称为卷积网络之父。他同Léon Bottou和Patrick Haffner等人一起创建了DjVu图像压缩技术。他同Léon Bottou一起开发了Lush语言。

深度学习技术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分支,是一种试图使用包含复杂结构或由多重非线性变换构成的多个处理层对数据进行高层抽象的算法。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基于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算法,至今已有数种深度学习框架,如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置信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等已被应用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音频识别与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并获取了极好的效果。

基于Transformer 的双向编码器表征技术

BERT是谷歌发布的基于双向 Transformer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该预训练模型能高效抽取文本信息并应用于各种NLP任务,并刷新了 11 项 NLP 任务的当前最优性能记录。BERT的全称是基于Transformer的双向编码器表征,其中“双向”表示模型在处理某一个词时,它能同时利用前面的词和后面的词两部分信息。

机器学习技术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计算复杂性理论等多门学科。机器学习理论主要是设计和分析一些让计算机可以自动“学习”的算法。因为学习算法中涉及了大量的统计学理论,机器学习与推断统计学联系尤为密切,也被称为统计学习理论。算法设计方面,机器学习理论关注可以实现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算法。

感知技术

知觉或感知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为我们对外界的感官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与感觉不同,知觉反映的是由对象的各样属性及关系构成的整体。

重构技术

代码重构(英语:Code refactoring)指对软件代码做任何更动以增加可读性或者简化结构而不影响输出结果。 软件重构需要借助工具完成,重构工具能够修改代码同时修改所有引用该代码的地方。在极限编程的方法学中,重构需要单元测试来支持。

变分自编码器技术

变分自编码器可用于对先验数据分布进行建模。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包括两部分:编码器和解码器。编码器将数据分布的高级特征映射到数据的低级表征,低级表征叫作本征向量(latent vector)。解码器吸收数据的低级表征,然后输出同样数据的高级表征。变分编码器是自动编码器的升级版本,其结构跟自动编码器是类似的,也由编码器和解码器构成。在自动编码器中,需要输入一张图片,然后将一张图片编码之后得到一个隐含向量,这比原始方法的随机取一个随机噪声更好,因为这包含着原图片的信息,然后隐含向量解码得到与原图片对应的照片。但是这样其实并不能任意生成图片,因为没有办法自己去构造隐藏向量,所以它需要通过一张图片输入编码才知道得到的隐含向量是什么,这时就可以通过变分自动编码器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在编码过程给它增加一些限制,迫使其生成的隐含向量能够粗略的遵循一个标准正态分布,这就是其与一般的自动编码器最大的不同。这样生成一张新图片就比较容易,只需要给它一个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隐含向量,这样通过解码器就能够生成想要的图片,而不需要给它一张原始图片先编码。

人工智能技术

在学术研究领域,人工智能通常指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并采取行动以实现最优的可能结果的智能体(intelligent agent)

规划技术

人工智能领域的「规划」通常是指智能体执行的任务/动作的自动规划和调度,其目的是进行资源的优化。常见的规划方法包括经典规划(Classical Planning)、分层任务网络(HTN)和 logistics 规划。

损失函数技术

在数学优化,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决策理论,机器学习和计算神经科学等领域,损失函数或成本函数是将一或多个变量的一个事件或值映射为可以直观地表示某种与之相关“成本”的实数的函数。

联结主义技术

联结主义是统合了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和心理哲学领域的一种理论。联结主义建立了心理或行为现象模型的显现模型—单纯元件的互相连结网络。联结主义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但最常见的形式利用了神经网络模型。

回溯法技术

回溯法是暴力搜寻法中的一种。对于某些计算问题而言,回溯法是一种可以找出所有(或一部分)解的一般性算法,尤其适用于约束满足问题(在解决约束满足问题时,我们逐步构造更多的候选解,并且在确定某一部分候选解不可能补全成正确解之后放弃继续搜索这个部分候选解本身及其可以拓展出的子候选解,转而测试其他的部分候选解)。

注意力机制技术

我们可以粗略地把神经注意机制类比成一个可以专注于输入内容的某一子集(或特征)的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最早是由 DeepMind 为图像分类提出的,这让「神经网络在执行预测任务时可以更多关注输入中的相关部分,更少关注不相关的部分」。当解码器生成一个用于构成目标句子的词时,源句子中仅有少部分是相关的;因此,可以应用一个基于内容的注意力机制来根据源句子动态地生成一个(加权的)语境向量(context vector), 然后网络会根据这个语境向量而不是某个固定长度的向量来预测词。

表征学习技术

在机器学习领域,表征学习(或特征学习)是一种将原始数据转换成为能够被机器学习有效开发的一种技术的集合。在特征学习算法出现之前,机器学习研究人员需要利用手动特征工程(manual feature learning)等技术从原始数据的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建立特征,然后再部署相关的机器学习算法。虽然手动特征工程对于应用机器学习很有效,但它同时也是很困难、很昂贵、很耗时、并依赖于强大专业知识。特征学习弥补了这一点,它使得机器不仅能学习到数据的特征,并能利用这些特征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

神经网络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那时候研究者构想了「感知器(perceptron)」的想法。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通常被称为「联结主义者(Connectionist)」,因为这种模型模拟了人脑的功能。神经网络模型通常是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应用梯度下降训练的。目前神经网络有两大主要类型,它们都是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其中 RNN 又包含长短期记忆(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等等。深度学习是一种主要应用于神经网络帮助其取得更好结果的技术。尽管神经网络主要用于监督学习,但也有一些为无监督学习设计的变体,比如自动编码器和生成对抗网络(GAN)。

监督学习技术

监督式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是机器学习中的一个方法,可以由标记好的训练集中学到或建立一个模式(函数 / learning model),并依此模式推测新的实例。训练集是由一系列的训练范例组成,每个训练范例则由输入对象(通常是向量)和预期输出所组成。函数的输出可以是一个连续的值(称为回归分析),或是预测一个分类标签(称作分类)。

目标函数技术

目标函数f(x)就是用设计变量来表示的所追求的目标形式,所以目标函数就是设计变量的函数,是一个标量。从工程意义讲,目标函数是系统的性能标准,比如,一个结构的最轻重量、最低造价、最合理形式;一件产品的最短生产时间、最小能量消耗;一个实验的最佳配方等等,建立目标函数的过程就是寻找设计变量与目标的关系的过程,目标函数和设计变量的关系可用曲线、曲面或超曲面表示。

神经元技术

(人工)神经元是一个类比于生物神经元的数学计算模型,是神经网络的基本组成单元。 对于生物神经网络,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相连,当它“兴奋”时会向相连的神经元发送化学物质,从而改变这些神经元的电位;神经元的“兴奋”由其电位决定,当它的电位超过一个“阈值”(threshold)便会被激活,亦即“兴奋”。 目前最常见的神经元模型是基于1943年 Warren McCulloch 和 Walter Pitts提出的“M-P 神经元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神经元通过带权重的连接接处理来自n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其总输入值将与神经元的阈值进行比较,最后通过“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产生神经元的输出。

正则化技术

当模型的复杂度增大时,训练误差会逐渐减小并趋向于0;而测试误差会先减小,达到最小值后又增大。当选择的模型复杂度过大时,过拟合现象就会发生。这样,在学习时就要防止过拟合。进行最优模型的选择,即选择复杂度适当的模型,以达到使测试误差最小的学习目的。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英语: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缩写作 NLP)是人工智能和语言学领域的分支学科。此领域探讨如何处理及运用自然语言;自然语言认知则是指让电脑“懂”人类的语言。自然语言生成系统把计算机数据转化为自然语言。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把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更易于处理的形式。

生成模型技术

在概率统计理论中, 生成模型是指能够随机生成观测数据的模型,尤其是在给定某些隐含参数的条件下。 它给观测值和标注数据序列指定一个联合概率分布。 在机器学习中,生成模型可以用来直接对数据建模(例如根据某个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数据采样),也可以用来建立变量间的条件概率分布。

生成对抗网络技术

生成对抗网络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是一种通过用对抗网络来训练生成模型的架构。它由两个网络组成:用来拟合数据分布的生成网络G,和用来判断输入是否“真实”的判别网络D。在训练过程中,生成网络-G通过接受一个随机的噪声来尽量模仿训练集中的真实图片去“欺骗”D,而D则尽可能的分辨真实数据和生成网络的输出,从而形成两个网络的博弈过程。理想的情况下,博弈的结果会得到一个可以“以假乱真”的生成模型。

强化学习技术

强化学习是一种试错方法,其目标是让软件智能体在特定环境中能够采取回报最大化的行为。强化学习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环境中主要使用的技术是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流行的强化学习方法包括自适应动态规划(ADP)、时间差分(TD)学习、状态-动作-回报-状态-动作(SARSA)算法、Q 学习、深度强化学习(DQN);其应用包括下棋类游戏、机器人控制和工作调度等。

语言模型技术

语言模型经常使用在许多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应用,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词性标注,句法分析和资讯检索。由于字词与句子都是任意组合的长度,因此在训练过的语言模型中会出现未曾出现的字串(资料稀疏的问题),也使得在语料库中估算字串的机率变得很困难,这也是要使用近似的平滑n元语法(N-gram)模型之原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