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味越来越浓了。
美团新发布了无人驾驶配送平台,试图建立起一个无人配送生态联盟。高德也不遑多让,准备以高精地图为基础,大举切入智能调度领域。
面对科技公司的大举入侵以及全球汽车行情低迷压力,传统汽车厂商福特与戴姆勒也宣布进行架构调整,以应对汽车行业的大变之局。
福特和戴勒姆集团都在近期宣布了公司架构的重大调整——
周一,福特刚宣布将成立一家名为「 Ford Autonomous Vehicles LLC 」(福特自动驾驶)的子公司,并宣布在2023年之前,对新公司投资40亿美元。戴勒姆的架构调整就紧随其后,公司在周四发表官方声明,将现行五大事业部将重组为三家独立的新公司,以增加灵活性和竞争力。
芯片领域的军备竞赛依旧:
收购恩智浦失败,虽然让高通的遭遇挫折,但依旧给没有阻碍其发展的脚步;将深鉴科技收入囊中的赛灵思实力愈发壮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谷歌依靠 Edge TPU 大举切入边缘计算领域,给原有的格局带来巨大冲击;华为麒麟 980 芯片也开始展露锋芒;政府层面的支持,为 RISC-V 带来了发展契机……
在云计算领域的大力布局,成了谷歌和亚马逊冲击万亿美元市值的引擎。
截止北京时间 7 月 28 日 12 点,苹果公司市值为 9386 亿美元,亚马逊市值达到 8817 亿美元,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市值为 8716 亿美元。到底谁先触及万亿美元市值?仍旧充满了不确定性。
无人配送:美团为何要领头大哥?
2017 年,当许多服务机器人公司把应用场景转移到「室内配送」上时,美团与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就是他们在「美好蓝图」中留有一席之地的合作伙伴:
由快递小哥送到酒店大堂的外卖,如何与室内的配送智能硬件进行高效精准对接?后台系统如何高效监管整个配送流程?
「我们肯定会与外卖进行合作,但具体形式仍然需要探讨」,在被问及如何快速有效地将外卖送到楼内用户手中时,所有接受我们采访的服务机器人公司都曾给出一个模凌两可的结论。
而在 2017 年底,饿了么就开始联合硬件厂商推外卖机器人,尽管试运营场景有限,但由外卖平台主导的产品落地场景,倒是给人以不少启发。
因此,作为另一大外卖巨头,美团在本周宣布建立无人配送开放平台,显得水到渠成。
只是,「无人配送」的定义范围要远远大于以移动机器人为主导的室内配送环节。
按照美团的终极设想,从外卖送出门的那一刻,再到用户拿到餐的最后一秒,这中间的所有环节如果都将智能机械化。
那么,除去无人车、配送机器人等硬件成本,运营成本与运输成本也将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大投入。
更何况,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车混送」将是一种常见送餐模态。而这种模态下,将效率与成本置于最佳平衡点的「经济模型」,建立难度一定超乎寻常。
图:在餐饮商家仅有 10 个,骑手 1 个,无人车一辆,订餐用户 10 人的条件下,可使用的调度路线超过 50.7 万亿种
所以,美团搞无人配送联盟,做「生态领头大哥」的玩法,虽然是建立在「高频打低频」的互联网模式上,但的确是未来实现无人配送规模化运营的唯一出路。
试想一下,当美团收到订单后,无人配送车(配送车制造商)穿过马路(不同的车辆级别决定了不同的零部件配置),进入小区(保安放行),然后进入某单元大门(门禁锁打开),乘坐电梯(电梯系统响应),最后达到用户家门口。
这个过程现在听起来有些不切实际,但如果以上各个节点被打通,所有涉及到的软硬件供应商以及物业方都参与进来,做出一个「示范性案例」倒是可期的。
图:美团要纳入的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
目前美团表示,其作为企业代表正参与起草一个关于低速电动车和物流机器人的法律法规,用于给监管层提供参考;同时也会给「圈内」的公司提供技术和支持。
很显然,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动行业标准建立」是必要一步。但作为平台,最大的受益之处也包含由其调度系统和规划算法主导的海量数据。
高德的野心与阻碍
相对于美团在积极为自己的无人配送业务搭建产业生态,同样在开大会的高德,其实也抱有同样的心思。
虽然高德与凯迪拉克已经历时三年合作出了第一套可商用的高精地图系统,但目前在高精地图方向上的研发与应用对车辆来说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也许应该令高德警惕的是,大量的高精地图新玩家已经入场,下游厂商态度游离。大图商的传统优势应该如何保持下去,高德在自动驾驶行业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是他们在大会上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方面,高德仍然以高精地图输入者自居。与千寻的「定位技术合作」是他们进行高精地图采集制作的重要步骤。后者基于铺设的大量卫星导航基础设施,建立起了精准度较高的时空定位能力。
但我们通常一听到定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车载 GPS 导航系统,这也是当下所有汽车广为使用的一项配置。
但是民用 GPS 的定位精度一般在 10 米左右,对人来说是足够进行辅助判断了;但是对自动驾驶汽车来说,这个精度完全可以让车从车道开进旁边的草丛里。
因此,高精定位是一份车用高精地图的基础和关键。
而定位又包括「绝对定位」与「相对定位」。目前高德与千寻的合作主要集中于绝对定位领域,共同开发了厘米级定位的算法。
高德汽车事业部总裁韦东把「高德与千寻的关系」比作是「秤离不开砣」,其实也就是说明了定位技术在高精地图制作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但高德显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高精地图输出商。
高德地图定位产品总监张天毅表示,除了数据和定位能力的精细化,高德也在向全局调度方向发展。没错,就是那个美团也说自己擅长的「智能调度」。
「无论自动驾驶还是人类驾驶,乘客总得从一个起点到达另外一个终点,车辆的控制系统一样需要更加精准和更加可靠的路线,帮助用户完成整个出行。」
高精地图+智能调度能力,后者是大图商依靠数据和导航优势延伸出来的又一道防火墙。
不过,如果高德想用地图和智能调度系统联结产业上下游,还需要面对更加强势的 Tier1 供应商与车厂。毕竟在自动驾驶论坛上,恒润智能驾驶事业部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薛俊亮一上台是这样表述的:
「如果说高德与千寻是秤和砣,那我们就是使用这把秤和砣的人。」
在互联网巨头纷纷圈地结盟的当下,车厂的态度一直非常鲜明——态度开放,执行谨慎,暗自发力。
一家在百度阿波罗平台上的车厂,也许跟高德正在洽谈合作,同时又向创业公司抛出橄榄枝,但自己可能也在招贤纳士,做完全由自己把控的自动驾驶应用技术。
但无论如何,有了特斯拉的前车之鉴,受全球车市低迷影响的车厂们愈发觉得“All In 自动驾驶”将是求存的必经之路。
本周两家汽车巨头的举动,就足够证明这些:
本周一,福特宣布将成立一家名为「Ford Autonomous Vehicles LLC」(福特自动驾驶)的子公司。
这家老牌车厂预备将旗下现有的自动驾驶业务整合至这家新公司中,包括自动驾驶系统,自动驾驶汽车研究及前瞻工程,自动驾驶汽车交通服务网路拓展,使用者体验,业务战略以及拓展团队。
至于原因,仅隔一天公司就对外透露,其正计划重组其全球业务模式,以「提高竞争力」。(福特此前曾将以技术为核心的服务分拆出来,比如共享单车与共享汽车业务都是由福特智能移动有限公司管理和运营)
而戴姆勒集团的业务架构调整则紧随其后。
公司在周四发表官方声明,将现行五大事业部将重组为三家独立的新公司,即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 AG)、戴姆勒卡车(Daimler Truck AG)和戴姆勒移动出行(Daimler Mobility AG)。
其中,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与厢式车部门将划归于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戴姆勒卡车与商用巴士部门将归属于戴姆勒卡车股份公司;
而戴姆勒的移动业务将与其金融服务部门合并,组建戴姆勒移动公司。 这三家公司仍将由戴姆勒公司负责。
针对这次重组,公司给出的理由是「给予每个分公司更多的『创业自由』、更强大的『市场和客户关注度』,以及建立『更快、更灵活合作伙伴关系』的能力,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汽车产业」。
实际上,车厂们的这番决策与其目前的运营状况有着直接关系。
福特汽车 2017 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同比跌幅接近一半,在华业务税前亏损约 33 亿;而戴姆勒在第二季度的净利润则同比下跌 28%,各个板块的表现都不是很理想。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科技力量对汽车产业的冲击。
在过去 10 年里,随着政策的推动,以及科技公司对汽车领域的不断渗透,传统车厂们不得不适应对混合动力、电动系统,甚至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市场需求。
除了技术上的冲击,在商业模式上动手脚的硅谷高手们更是把这些实业家弄的措手不及,车厂们也不得不适应共享模式、订阅服务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此外,在世界各地建厂的规模化运营,提升了汽车制造商对生产链的敏感度。而中美贸易战爆发后,车厂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
因此,车厂一方面需要向科技公司「示好」来对抗这些不确定性;而另一方面,也在从内部主动进行自上而下的深层改革,来确保不会被沦为附庸。
咨询公司 ARK 的分析师 Tasha Keeney 就认为,车厂们其实做出了明智之举,这既可以为车厂新业务公司的 IPO 做好准备,也可以让其成为接纳外部资本的更好载体,就像软银与 Cruise 的这笔买卖一样。
「现在大量资本流向了以共享、自动驾驶为核心的产业领域,而车厂把这些潜在的业务部门剥离为一家独立公司,除了可以吸引投资者,也可以让他们清楚地获知自己的钱流向了何方。」
当然,这也有利于吸引科技人才。
Keeney 认为,随着业务剥离车厂也许会创造一种机制——为员工提供这些独立公司的股权。
「比起传统 OEM 的股票,这些独立公司的股票可能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有吸引力。」
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福特此前在剥离自动驾驶业务时承诺「将提供一个硅谷式的,创业公司般的氛围」了。
但无论如何,这些举动都在表明,至少戴姆勒与福特这两家公司终于在认真考虑「自动驾驶即未来」的可能性,以及「自动驾驶出行业务成为车厂一个巨大收入来源」的可能性。
芯片领域的军备竞赛依旧,巨头大举「入侵」
高通、恩智浦历史一年多的「超长待机」收购案,终于在本周四宣告结束:在中美贸易摩擦几经挑动国人神经的日子里,中国政府最终没有松口通过这笔半导体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案。
如果交易成功,当然有利于高通拓展业务,进入前景无限、毛利更高的市场。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交易告吹未必是坏事。
高通对汽车和工业芯片领域并不熟悉,加之两家公司运营模式完全不同,交易成功反而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而这并非没有先例。比如,怀抱「AI 全家桶」的英特尔至今都还没很好地整合强势业务与被收购的技术与产品。
不过,最新出炉的财报数字显示,收购失败并没影响到高通业绩好于预期。业务的强劲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领域的业务拓展与发展势头:物联网、汽车、射频前端、计算以及联网领域,而这几个领域也将是这家巨头未来主要的发力方向。
高通进入自动驾驶领域受挫,但是,作为对手的赛灵思依然高歌猛进。
最近,赛灵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下半年,自动驾驶将是赛灵思的重点发展方向,尤其是中国市场。而深鉴科技优化好的 CNN IP 拥有极强的运算能力和灵活的数据控制流,能够支持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赢得市场。
在一个客户案例中,借助深鉴科技的库和工具链后,赛灵思给出的方案在效果上优于英伟达的 TX2 方案,而成本和功耗仅为英伟达的五分之一。
其实,FPGA 在汽车领域的热度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高。考虑到算法的演进速度、芯片研发的高昂成本、漫长周期以及目前市场规模,ASIC 并不是当下的最优选择。
目前,赛灵思的汽车视觉处理市场占有率已经位居第二(仅次于 Mobileye,尽管市场占有率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在前端摄像头的处理上的份额高达 38%,在新兴的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方面,赛灵思几乎垄断这个市场。未来他们甚至还将会去探讨对 4D 成像雷达的支持。
未来,赛灵思还会推进更多低功耗、低成本和灵活的汽车相关方案,也会在边缘计算领域有更多的创新和布局。
不过,深鉴科技曾经深耕的安防可能并非 FPGA 最佳落脚场景。一方面,安防对 FPGA 方案不是特别友好(成本和开发难度),另一方面,这个市场的挑战者还必须面对一个基本事实:海思芯片已占据 70% 的全球安防市场。
巨头所到之处,总会让该领域的创业公司冒身冷汗。
两年前,第一枚 TPU 问世。两年来,谷歌继续推出第二代、第三代 TPU,性能不断提升。然而,就在本周,谷歌出乎意料展示了用于边缘计算的 Edge TPU。
谷歌此举,就好像特斯拉推出高价的超跑系列后,又为大众市场推出 Model 3。
这枚芯片可以让传感器及其它设备拥有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一些计算任务现在可以在设备层完成,不需要发送到数据中心处理。而且,在执行某些特定类型的计算时,谷歌芯片的效率比传统芯片更高,成本更低,能耗更低。
比如,LG 已经对 Edge TPU 进行测试。将芯片装进生产线检测设备后,生产显示屏面板时,检测设备每秒可以检查 200 多张玻璃图片,原来的系统精准度大约只有 50%,但是安装谷歌芯片的设备达到了 99.9%。
更可爱的是,Edge TPU 不会与传统芯片竞争,可以与标准芯片、微控制器一起处理 AI 工作。
第一代 TPU 问世后,巨头之间的军备竞赛已经拉开帷幕。如今,Edge TPU 的横空出世,让本已如火如荼的云服务市场格局再生变数。
而对于那些从事边缘计算芯片设计与研发的创业公司来说,谷歌的入局虽然验证了这个市场的意义,但是,一旦 Edge TPU 具体指标出来后足以秒杀它们时,届时又会有多少公司改变自己的竞争策略呢?
在智能手机终端,颇受期待的华为麒麟 980 芯片于这周陆续被媒体曝光。
据台湾媒体《电子时报》透露,即将于下个月与大家见面的麒麟 980 采用了八核心设计,而且会使用 7 纳米工艺制造。
今年 6 月,台积电就表示现在 7nm 制程的芯片已经开始快速量产,如果这一消息属实,那么,华为已经赶在苹果之前首发全球第一款 7nm 处理器。性能上,应该与高通骁龙 845 和三星 Exynos 9810 处于同一水准。
另外,也有消息指出,麒麟 980 将继续与寒武纪合作,搭载寒武纪 1M 的人工智能 NPU,AI 性能值得期待。而在 GPU 方面,继今年荣耀「吓人的黑科 技」GPU Turbo 弥补了麒麟系列 GPU 的短板后,麒麟 980 的自主研发 GPU 可能迎来重大突破,据说性能大约会是高通骁龙 Adreno 630 的 1.5 倍左右。
如果上述曝光和推测属实,那么,麒麟芯片已经不是那个被高通、联发科「吊打」的国产对手。再加上好的摄像头(徕卡),下一个系列的旗舰手机会战胜三星,成为安卓阵营最强手机吗?
继 ARM 与 RISC-V 口水战后,本周,上海市经济信息委发布了《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开展 2018 年度第二批上海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制造领域)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其中一项内容便是将从事 RISC-V 相关设计和开发的公司作为扶持对象。
《通知》支持基于 RISC-V 指令集架构、32 位及以上的处理器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内核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具体方向包括两个:物联网和工控应用领域,以及智能终端。
上海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将 RISC-V 列入政府扶持对象的城市。
不过,从国家政策层面对于 RISC-V 进行支持,中国并非第一家。2017 年,印度政府表示将大力资助基于 RISC-V 的处理器项目,RISC-V 已经成为印度事实上的国家指令集。除了印度政府、美国 DARPA、以色列国家创新局也选择了基于 RISC-V 的处理平台。
今年以来,RISC-V 进行了不少开拓中国市场的动作,也是看到了中国政府扶植芯片自主研发的大趋势。虽然 RISC-V 开放式、可扩展的架构,适用于 AI、IoT、ADAS 等新兴热门领域,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但对于刚刚起步的 RISC-V 而言,生态支持仍是最大的短板,需要巨头公司的支持与带动。
万亿美元市值竞赛:云计算成谷歌和亚马逊的加速器
本周,美国科技巨头谷歌、亚马逊发布了 2018 年第二季度财报。因为收到欧盟的天价罚单,谷歌的财报数字并不算出彩;亚马逊的营收变现虽未及预期,但利润增速动力十足。
在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之外,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正成为驱动公司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潜力业务,各家的 AI「副业」在营收组成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有效地提升了投资者信心和股价。
股价上涨带动市值上升,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和亚马逊在万亿美元市值竞赛中的排位提升,成为苹果之后最有力的竞争者。
即使计入谷歌被欧盟开出的 43.4 亿欧元(约 50 亿美元)罚款后,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第二季度的成绩单依旧很抗打,没有华尔街估计得那么差。
财报显示,即使计入罚款,谷歌每股收益还有 4.54 美元,同比下跌 9.4%,仍好于预期。二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326.57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26%,广告营业收入为 280.8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
Alphabet 首席财务官 Ruth Porat 表示,二季度营业收入健康增长归功于移动广告收入业务,当季资本支出增加主要用于数字中心和设施以及生产设备的投资增加。
今年初,谷歌对外披露其云业务每季度收入已达 10 亿美元。目前谷歌正在扩大其数据中心规模,一方面为了追赶竞争对手亚马逊和微软,另一方面为了搜索引擎和 YouTube 等自身业务的需求。
在发布张量处理单元(TPU)2 年之后,谷歌于美国当地时间周三推出了 Edge TPU,它将使传感器和其他设备能够更快地处理数据。
三星前首席技术官 Injong Rhee 对此评价,谷歌并没有让 Edge TPU 与传统芯片竞争,这对所有硅芯片供应商和设备制造商都非常有利。Edge TPU 可能会「颠覆云计算竞争」,因为许多计算现在可以在设备上进行,而不是全部发送到数据中心。在成本和能耗方面,谷歌芯片在某些类型的计算上比传统芯片更加高效。
麦格理分析师 Ben Schachter 则在近日报告中提到,目前华尔街对谷歌的各种「副业」有很高的期望,包括其无人驾驶汽车业务 Waymo 等,但是目前从它们对收入的贡献来看,这些业务还远未到「结果」的时候。目前广告业务仍占到谷歌营收中 86%。
本周四凌晨,亚马逊发布 2018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亚马逊第二季度净销售额 529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380 亿美元增长 39%,但不及分析师预期的 541.2 亿美元;净利润 25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1.97 亿美元增长 1169%。
在财报公布后的电话会议上,亚马逊首席财务官 Brian Olsavsky 表示,利润增长的一大推手来自于盈利能力更高的业务,包括云计算和广告等其他业务。其中逊广告等其他业务收入猛增 129%,数据中心销量提高也对利润扩大起到帮助。
在 AWS 强力支持下,亚马逊最近三个季度营业利润率连续增长,不仅止住了始于去年一季度的跌势,增速更是达到 2016 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快。如今,营收占比为 11.5% 的 AWS 云服务业务利润占比已经达到 55%,其营业利润为 16.42 亿美元。
可以看到,电商仍是亚马逊的营收主力,但亚马逊的业务结构正逐渐向利润更高的订阅服务、云业务、数字广告,以及第三方商家平台服务等方向转移,在主营业务枝干中衍生出的「副业」反而成为了产生高速盈利的引擎。
彭博社认为,正是因为这些业务利好,才令投资者看轻了营收和盈利指引不佳。
截止北京时间 7 月 28 日 12 点,苹果公司市值为 9386 亿美元,亚马逊市值达到 8817 亿美元,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市值为 8716 亿美元。万亿美元市值的角逐战,仍在刺激着科技巨大高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