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这部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一路飘红,成为了最近最火爆、最卖座的电影。
这部电影之所以叫好又卖座,无非是它戳中了人们的痛点:经济条件普通的患者买不起治疗白血病的天价药格列卫,就只能求助于几乎同样疗效、但价格只有几十分之一的印度仿制药。要想活命,就都要去求助于程勇这样代购印度廉价药的“黑中介”。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都有超过1400万新发癌症病例,且有将近88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大部分人都处于中低收入水平国家。抗癌进口药往往研发成本高昂,涉及核心专利保护,再加上进口关税等层层加价,合法的“真药”卖到中国来,往往是翻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天价。很多癌症患者只能以各种方式购买国外的低价仿制药来维持生命,生命就这么被明码标价。
如何让“大病面前人人平等”不再成为空话,让更多患者能够有尊严地接受更优质的治疗、吃上价格合适的药品,从根本上提高癌症预防和治疗的效率和质量?
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人工智能,希望人工智能能为饱受伤病困扰、经济能力有限的癌症患者带来更高效、廉价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那么,在将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会不会为癌症诊治带来新的福音?
新药研发:人工智能与抗癌药物
在电影里面,药贩子张长林用戏谑的口吻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治不好的病,就是穷病”,让人唏嘘不已。罕见病药物的高昂价格正是患者最大的困扰,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病人来说,廉价而同样有效的仿造药物,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电影将瑞士药厂诺华公司塑造为追逐利益花大功夫保护专利、草菅人命的负面角色。但在保护创新与贫穷者的生存之间的矛盾背后,是巨大的伦理困境。
研发新药物,成本是天文数字,如果没有专利保护,仿制药就会扼杀了大药厂的创新动机,不利于新药的研发,最终结果是大家都没有新药可用。
据权威机构Tufts CSDD在2014年的统计,美国批准上市的新药平均研发成本是29亿美元。药品研发如此昂贵,主要是因为药物研发后需要大量及漫长的临床试验,以及药品的研发失败几率极高,药企需要为此付出高昂的研发费用,以及极高的风险成本。
以片中的“救命药”格列卫为例,从开始研发到被批准用于治疗,诺华公司花费了数十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投入大规模的人力和设备投入,时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格列卫还承担着诺华公司其他亏损药物项目的成本均摊费用。医药企业躲不过高昂的投入,也自然无法给药物定低价,做无私的“救世主”。
全球制药企业2016年研发投入前20强排行(十亿美元)
不过,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图像识别、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药研发领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识别抗癌药物的有效性,从而大幅缩减研发时间,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
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 Co.)制药及医疗产品行业合伙人SastryChilukuriv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在帮助药企研发新药的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积极的角色得益于人工智能近几年的发展,比如患者的各种大数据越来越容易获取、人工智能算法准确率提升、数据的实时监控质量提高等。
于是,越来越多的药物开发厂商开始转向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希望利用这种技术来缩小潜在药物分子的范围,从而节省后续测试的时间和金钱投入。为了识别那些有很大潜力可以作为药物靶标的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很多厂商把希望寄托在了机器算法上。
目前,一些新的算法模型(包括近日发布在《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增加了新层次的复杂性,这些算法可以缩小相关蛋白质、药物和临床数据的范围,以便更好地预测哪些基因最有可能让蛋白质和药物结合。
在解决癌症耐药性方面,人工智能也有着突出作用。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庞大抗药肿瘤的数据学习、分析,快速理解癌症细胞是如何对抗癌药物产生抗药性的,这有助于研究人员和医疗人员改进药品研发、调整药物使用。
药企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研发系统,能够降低研发过程中人力、时间、物力成本,同时基于疾病、用药等建立数据模型,预测药品研发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副作用等。而研发成本的下降也就意味着罕见病药物售价能够更加低廉,让更多的患者能够用上药效更好的正版药。
今年一月,葛兰素史克公司宣布同位于加州的劳伦斯利物莫国家实验室(Lawrence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结成伙伴关系,携手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药物研发。葛兰素史克负责科技的高级副总裁约翰·巴尔多尼(JohnBaldoni)表示,合作的目的是借助人工智能将药物研发时间压缩至一年,而此前有些药物研发耗时长达10年。
人工智能在帮助医生为癌症患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预测药物治疗有效性方面也有着积极表现。科技巨头微软正开发名为“Hanover”的人工智能项目,借助深度学习技术,理解、分析大量医学专业论文,来帮助医生合理、精准用药。
智能诊断:人工智能与癌症筛查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服用抗癌药物、接受放疗、化疗都是在确诊后的不得已的应对手段。但如果将来能在早期诊疗中普及早期筛查,并提高癌症筛查的准确性,将癌细胞的焰火掐灭在萌芽状态,癌症患者也会得到更加及时的治疗,癌症患者的存活率能得到有效提高。
目前传统的筛查模式有诸多局限,比如灵敏度不够高,未能早发现癌症的靶点;特异性不够好,检测结果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误诊率高,有时受制于医生肉眼阅片能力等等。
以结直肠癌筛查为例,由于肠道环境复杂、早期癌变或息肉又小又平以及医生疲劳等因素,临床漏诊率很高。而AI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筛查的漏检率,对于人眼经常漏诊的息肉等,AI可以选出病变疑点并提示医生。
AI技术能够利用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辅助临床医生更准确、更高效地诊断,达到从基于医生的主观判断到基于人工智能软件处理大数据后的客观判读的转变。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应用于如宫颈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筛查。
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团队就用人工智能影像识别技术判读肺癌及乳腺癌的医学影像,自动筛查早期肺癌及快速检测乳腺癌转移,其准确率分别达91%及99%,识别过程只需30秒至10分钟。
AI技术能够更好地标记乳腺癌肿瘤,减少假阳性和过度诊疗的几率
来自德国、法国和美国的团队研发了检测皮肤病的人工智能软件,该软件能够以95%的精确率检测出癌性痣和良性斑点,比医生的识别结果(87%)更加精确。
图为鳞状细胞癌。 AI系统将癌性的皮肤病变部分与良性皮肤病变区分开来
越来越多中国的医院也开始把AI技术带入到癌症筛查当中,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就在腾讯的AI医学影像技术——腾讯觅影的辅助下对早期食管癌进行筛查,筛查准确率达到90%。得益于人工智能超强的识别图像和筛查能力,医生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帮助女性早期识别乳腺癌,更高效的早筛也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
目前,人工智能在智能诊断方面的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进展和突破,相对于传统的筛查模式,人工智能能够更快速地学习了海量癌症医学知识和诊治案例,全面提升癌症筛查效率和准确率,结合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来能够大大提高早期筛查和辅助决策的质量。但人工智能的技术迭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工智能什么时候能大规模应用?
不过,若想人工智能充分发挥其在药物研发上的潜能,仍有诸多障碍需要跨越。
比如,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机器学习的助理教授Olexandr Isayev指出,即使在同一机构内,不同的数据集可能是碎片化的,而且存储方式并不兼容,使得机器理解识别数据变得很困难,而让数据变得协调兼容需要付出卓绝的努力。
同时,数据保密也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尤其是考虑到近期针对医疗保健系统的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事件,人工智能数据的使用也颇具争议。
此外,药物批准过程也是一大难关,因为药物批准需要动物和人体实验数据,这也使得短期内在药物研发上计算机不可能彻底取代科学家。
自2014年起,北美约20家医疗机构等利用美国IBM开发的“沃森”,启动了医疗领域的研究,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应用依旧十分有限。
在处理自动化任务、案例整合注释、高效计算等任务上,人工智能能够为医生们提供相当大的帮助。医院越来越紧张的医疗资源也要求快速的计算分析、处理的能力和更高的检测精度,人工智能能够造福广大患者,提供更大的帮助。
人工智能在历经半个世纪的起伏之后,已经从概念走向了现实,越来越成熟的智能应用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并逐步在医疗行业落地。医疗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产业格局风起云涌,包括医学影像、临床决策支持、语音识别、药物挖掘、健康管理、病理学等众多领域。
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使得此前半温不火的人工智能迅速崛起,图像识别、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为抗癌药物研发和癌症诊治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提高新药的研发升级的速度的同时降低药物成本,使得药物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使患者受益,甚至是更广泛地应用于癌症检测的领域,让癌症的风险在早期得到更好的评估和检测。
就像电影中程勇说的那样:“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的。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有了人工智能的帮助,相信更多患者能够顺利康复的那一天一定会更早到来。
附录: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发展路径 创新步伐加快
1952年 -人工智能之父Marvin Minsky建立了随机神经模拟加固计算器(SNARC)。这是人类打造的最一个人工神经网络,用了3000个真空管来模拟40个神经元规模的网络。
1975年- BP算法,即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算法,使多层神经元网络训练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神经网络开始广泛使用;
2000年-“ 深度学习 ”一词首次用于描述得知创建能够以无监督方式从非结构化数据的学习的机器学习过程;
2011-2012-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实现了视觉识别前所未有的精度水平,从而为深度学习在机器学习中的主流作用作了肯定;
2017年1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开发的深度学习技术可以直观地识别癌细胞皮肤痣和病变,与同级别人类皮肤科医生精度相当;
2017年2月-微软建立医疗NEXT,旨在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以解决不同的健康问题,包括癌症治疗;
2017年3月-谷歌的GoogleNet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检测癌症恶性肿瘤,比人类医生有更高的精确度;
2017年10月-英特尔发布Nervana神经网络处理器(NNP)芯片,它可以加速深度学习速度,包括诊断癌症
这一时间表显示,深度学习和基于AI的癌症研究创新的步伐正在加快。然而,在这个阶段的进展仍然涉及相对小的步骤导致了在未来的终极目标。
参考阅读: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8/jun/10/artificial-intelligence-cancer-detectors-the-five
https://www.iyiou.com/breaking/17242?share_from=f13294ebIvm-sWBNhWA7pxQpw-ODBY4DBeJ-aVo3cjfwejtmQkyc1z5eMuhtbS5mgp2cvFJroxd3GXUo9a-5GE6YQVpWdNN3Csle1Sf-R_7TfIMKvyr96d_Jw
http://news.163.com/17/1025/20/D1KDKN4U00018AOR.html
https://www.mckinsey.com/industries/pharmaceuticals-and-medical-products/our-insights/how-big-data-can-revolutionize-pharmaceutical-r-and-d
https://www.wsj.com/articles/how-ai-is-transforming-drug-creation-149844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