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在AI与AR的交叉路口,苹果和谷歌不同抉择的背后

苹果的AR 与谷歌的AI

 

最近,苹果和谷歌都召开了新品发布会。在发布会上的产品都引起了围观群众极大的兴趣,我们在这里先简要回顾一下。

 

苹果发布会上,发布的亮点显然是新的手机系列,尤其是iPhone X。而苹果的新手机围绕的主题就是AR。在发布会上,苹果的VP Phil Schiller评价iPhone X是“第一款真正为AR打造的智能手机。”在硬件上,苹果的iPhone X正前方安装了革命性的结构光深度检测摄像头,可以实现人脸的高速三维捕捉。同时,常规的RGB摄像头的刷新率也高达60fps,配合全新陀螺仪和加速计可以实现准确的动作追踪。手机内部的A11芯片集成了强大的GPU和neural engine加速模块,可以高性能完成AR应用中和计算机视觉相关的算法。在软件上,苹果的AR重头戏则是可以实时追踪用户表情的Animoji,这样的创意最早是Sanpchat提出的,然而Snapchat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于是用户群体的局限性成为了推广的瓶颈。而目前苹果则打算把它放到iMessage应用中,让更多的人可以在常规应用中接触到AR,可以说是在普及AR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除此以外,苹果还展示了AR游戏《The Machines》,《Warhammer40K: Free Blade》,一款用于把星座信息叠加到真实星空的App《Skyguide》以及用于在棒球比赛时把球员相关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的《At Bat》等AR应用。


苹果的Animoji是大规模推广AR的一次重要尝试

 

谷歌的发布会则仍然是围绕着老套路,“AI First”,而贯穿全场的技术则是GoogleAssistant。首先发布了Google Home三件套智能音箱,除了可以用GoogleAssistant语音控制播放音乐之外,还可以实时控制Nest系列智能家居。之后发布的则是Pixel 2系列手机和PixelBook,卖点还是使用人工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例如Pixel 2手机可以实现使用语音控制手机来自拍。最后的配件板块发布了可以实时语音翻译的蓝牙耳机Pixel Buds和可以基于人工智能实现自动拍摄的摄像头Clip,这两个小玩意非常好玩,在朋友圈里面也是刷了屏。


Google Assistant是谷歌串起所有产品的关键技术

苹果的bottom-up与谷歌的top-down策略

 

同为科技巨头,为什么苹果选择了AR,而谷歌选择了AI?总而言之,原因就是苹果归根到底是消费电子类厂商,产品必须紧紧围绕用户体验,因此选择了和用户体验紧密相关的AR作为突破点;谷歌则是从企业应用起家,拥有AI技术优势,推出消费者电子产品是希望作为入口吸引更多用户去使用它的人工智能服务,因此一切围绕AI也是情有可原。

 

首先来看看苹果和AR。AR的实质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以及信息获取模式,可以认为是媒体的一次革命。上一次媒体革命,是智能手机引入的移动媒体,而再上一次媒体革命,则是多媒体PC。有趣的是,在PC和智能手机的那两次媒体革命中,苹果都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Macintosh和iPhone),因此苹果能够清楚地看到AR就是用户体验的下一次革命,而苹果也有信心和能力做好革命的引领者。一旦AR真的普及,市场是巨大的,尤其是AR虚拟内容,来钱是非常快的。在海外,PokemonGo作为AR游戏的先锋,2016年下半年的收入接近10亿美元。在中国,王者荣耀光皮肤收入就能做到一天1.5亿人民币。可以想象,当AR技术成熟时,其虚拟内容的收入将远远大于这两个数字,而苹果的野心就是把底层平台搭好(硬件设备,软件底层框架,App Store开发者生态等等),之后就可以利用基于其底层平台的上层生态把钱给赚了。因此,苹果的战略可以说是由底向上,bottom-up。iPhone X以及早些时间发布的ARKit就是苹果在AR生态领域的一次郑重尝试。一方面,AI对于苹果来说是重要技术,如果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苹果会毫无保留地使用AI技术,例如在iPhone X上基于人工智能的Face ID以及之前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Siri等。然而,AI对于苹果来说只是一种基础技术,就和4G或者WiFi一样,可以成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会成为其主题——要成为主题,那么该技术必须能颠覆性地改变用户体验,比如10年前的触摸屏,或者今天的AR。

 

谷歌则与苹果不同,其主要业务在企业市场,其基于AI的上层战略早已确定,而这次在消费电子领域发布一系列产品则是一种开拓AI新战场的行为。纵观其发布的产品,谷歌设计的统一用户入口就是GoogleAssistant,而Google Assistant归根到底是谷歌在云端的人工智能服务,因此谷歌发布的硬件其实是其AI服务的新入口。从这一方面,谷歌的战略可以说是自顶向下top-down:先有顶层服务和软件,再发布底层硬件。当然,谷歌也并不排斥AR应用,它在几年前就发布了PorjectTango作为AR实验性产品,今年还发布了ARCore,意图在安卓移动平台上与苹果的ARKit竞争。就在发布会上,谷歌也发布了一些AR应用,其中最有意思的当属GoogleLens,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在用户拍摄的图像上叠加相关信息。正如之前所述,AR让虚拟内容和现实内容叠加在一起实现新的信息获取方式,而GoogleLens正是AI与AR结合的典范。


Google Lens可以给出图片内容相关信息并叠加在图片上,可以说是AI与AR结合的典范

 

 

谷歌与其他人工智能产品的窘境:需要一位传奇产品经理把AI技术落地

 

 

谷歌一口气在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么多产品,其技术不可谓不强,但是这些新品从产品的角度,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就说Pixel Buds,这个是被最多人惊呼“黑科技”的产品,亮点是可以实现同声传译。然而,究竟应用场景在哪里?在国内大家都说一种语言当然不需要这个;如果出国的话现在大多数人都说英语,用处也不大,如果你真的需要的话还是需要连上网而且双方都使用Pixel Buds才能真正实现沟通,这么看来真正有需求的人并不会太多,它试图解决的问题在目前很有可能是一个伪需求。


Pixel Buds的技术看上去很酷,但是使用的限制很多,实时翻译很可能是一个伪需求

 

另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功能是Pixel 2上面的“在锁屏屏幕上显示周围环境正在播放的音乐”,乍一眼看上去简直太酷了,但是仔细想想,要实现这个功能需要随时打开麦克风,还要把音乐片段传到云端做判别,可以说是既减少了电量又消耗了流量,而且获取周围播放的音乐信息对大多数用户是可有可无最多算是锦上添花,一旦需要以电池消耗和数据流量为代价我想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把这个功能关掉。


Pixel 2手机可以随时识别周围播放的音乐,看上去很美但是如果需要消耗额外电量以及网络流量你还会使用这个功能吗?

 

Google在发布会上发布的许多其他产品,例如自动拍照的Clip等等,也多多少少有这样炫技高于实用的问题。但如果不解决实用性问题,这些产品最后就会成为极客们的玩具,而无法说服大众掏钱包。Google之前的Google Glass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技术非常先进,理念非常超前,但是就是没人买。其实不止谷歌的产品是这样,其他公司的产品的人工智能消费电子也有类似的问题,即拿着榔头(技术)找钉子(应用)。人工智能看上去前景一片大好,但是能够在哪些消费应用中落地却还不清楚。智能音箱看上去有一些眉目,但是目前已经是百箱大战成为一片红海,更重要的是智能音箱的市场容量比起诸多AI大佬的野心来说实在是太小了,实在需要找一个更好的应用落地点。

 

以史为鉴,目前的AI时代非常像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时代,每个人都知道这就是未来,但是在烧钱抢占市场的同时如何获取利润就成了大问题,当时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诸如广告,邮箱收费等等后来发现都不怎么靠谱,最后新浪是靠短信服务度过了难关而网易则是靠游戏起死回生。另外,互联网时代最后的赢家是谷歌,脸书等后起之秀,在泡沫时期最牛的美国在线,Hotmail,雅虎等最后都或偃旗息鼓,或被其他公司收购。那么,谷歌和其他老牌公司能否顺利找到AI的杀手级应用,还是会被AI时代的后起之秀拍死在沙滩上,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入门产业苹果谷歌增强现实人工智能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