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出门问问:推出虚拟个人助理,永远做有价值的产品

4月18日,出门问问在北京举行“问”世发布会,推出多场景覆盖的虚拟个人助理“问问”以及向开发者和硬件厂商免费开放的出门问问AI开放平台,宣布内测智能音箱Tichome产品,并在现场进行测试。

“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是出门问问CEO李志飞创业的初心,公司成立四年半以来,出门问问也不断在这条道路上进行着探索。在历经AI技术积累、对语音助手产品进行尝试之后,出门问问对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的落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AI产品化路径也逐渐清晰,开始着手布局以AI为中心的软硬结合及多场景联动,继而推出了智能手表Ticwatch、车载智能后视镜Ticmirror、高级驾驶辅助系统Ticeye等产品,并在这次发布会上发布了虚拟个人助理“问问”并宣布内测智能音箱产品Tichome,预计将于今年的第三季度正式发布。


出门问问1.jpg


李志飞提出,个人虚拟助理(VPA)需要具备四个要素:自然交互、海量内容、个性服务、无处不在。他解释道,自然交互过程会涉及如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垂直搜索、智能推索、语音播报等技术,甚至部分场景下需要实现无手无屏的交互方式。除此之外,海量信息集成的能力也不可或缺。同时,个人虚拟助理需要在对人们的个性、习惯、声音进行记忆积累的基础上提供定制化服务,而非成为一个陌生的助理。人们希望个人虚拟助理能在各种场景、各种设备上随时待命,因而需要无处不在。在随后的现场DEMO演示环节中,出门问问个人虚拟助理展现了在手机以及不同硬件场景下的应用。
此次发布会的另一个亮点是,出门问问推出免费级的AI开放平台,主打五大优势,分别为:无需任何烦琐申请步骤只需注册的真正开放;提供全栈语音交互技术整合的高效简便的端到端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对于开发者来说简单易用、无需写代码,可以进行可视化的操作的工具;拥有各类设备都可获得的成熟的多场景适配解决方案;允许自主定制的工具,让用户的设备和市面上其他的竞品有所区别。

出门问问2.jpg


在发布会现场,出门问问的工作人员展示了使用AI开放平台的三个步骤:注册、下载SDK;集成SDK到产品;根据需求定制技能。同时,在现在十分钟之内完成了三个挑战,即让硬件能听会说,让硬件解决问题,并给硬件定制一个新技能。
发布会前,机器之心对李志飞进行了专访,他描述了自己对创业、产品与技术创新方面的思考与理解:

出门问问:第一性原理下的产品驱动

说实话,做智能手表、车载智能后视镜的公司不少,但我们的模式较重,不仅有自己的算法、软件,还自己设计硬件。我们的问问魔镜是市场上最早通过3C认证的同类产品,此认证对抗高温、低温、震动以及生产厂商的资质等都有严格要求,我们用很长时间通过此认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注重产品的综合体验。
深圳有很多同类产品,硬件没有优化,只有公版功能,软件只要用户能安装、打开、使用就行,没有后续更新。但智能产品有交互,跟杯子类快消品不同,不是一锤子买卖,因而需要迭代和升级。
拿Ticwatch举例,它是第一个支持3G以及拿到NFC银联认证、公交卡认证的智能手表,每次产品迭代,都会提升功能,优化体验。
智能手表上与运动、健康有关的应用,不管是算法,还是软件,我们都在改进。用户是在跑步?走路?还是在开车?跑步时的状态如何?我们基于运动传感器的智能化算法,去了解用户的状态,为他们做记录或者建议。
做智能产品,我们有自己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根据外部的冷热来判断值不值得继续投入。比如智能手表,销售量、用户数都在增长,二次购买的用户,比例也很高。只要是这种趋势,就值得长期投入。
在智能手表、智能车载之外,我们也会推出智能音箱类的家居产品。在语音交互层面,智能音箱与车载产品有类似之处。第一,都是远场语音交互,环境都有噪音。第二,屏幕都不适用。因而,从语音角度来看,都需要远场和降噪。从自然语言理解角度来说,都需要基于对话的系统,用对话进行交互。
我们在智能车载的积累,可以快速适配到智能音箱,智能音箱也能促使我们对智能车载更深刻地思考。
目前,我们主要是三大品类:智能可穿戴产品、智能车载、智能家居,家居品类大概会在七八月上市。同时,我们也在做虚拟个人助理软件,用它来打通我们的产品。
有些人可能觉得我们经常更换产品目标,但我们人机交互的核心一直没有改变。
我们是自然语言理解出身,致力于下一代人机交互,我们认为,基于自然语言的人机交互就是下一代人机交互,我们要实现这种比较自然的对话系统。
基于这个逻辑,我们开始思考,哪类产品能够实现这个使命,我们先做手机上的App,然后是智能手表操作系统,然后是智能手表、智能车载、智能家居。我们每一步都深思熟虑,围绕语音交互,从一个领域延伸到另一个领域。一方面,我们在积累最核心的技术,另一方面,我们能快速得到更多反馈,产生更多价值。
很多人推崇的第一性原理,我觉得很有道理,对我们来说,第一性原理就是永远做真正产生价值的产品,即使大家不看好或者不理解,只要我们能关注本质——创造新的产品、新的体验,就可以去尝试。
这很关键,因为风口、资本、合作伙伴都不是你能掌控的,你唯一能掌控的就是,创造价值,无论是技术价值、产品价值,还是用户的体验价值。到了一定阶段,价值一定会释放它的能量,一定会有人买单,无论是用户、投资者,还是合作伙伴。

创业,做产品就如同打怪升级,会遇到各种难关。不仅有软硬件设计、算法准确率等问题,还有与合作伙伴、供应商的沟通、协调等问题。
但每个阶段的挑战都不一样,2014年,我们考虑语音交互能用在哪些地方,那时,做硬件是重大决定。从软件转到硬件,软硬结合,是挑战。
攻克软件到硬件的难关后,从一个品类到两个品类,也会面临着障碍。做一个品类时,公司形式很单一,你可以跟到底,但两个品类,就涉及资源的冲突以及人员的管理,你如何确定资源的优先级,如何有效率地共享人力,都是考验。
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好事,因为做一个品类时,很多问题想不明白,当我们做另外一个品类,就能促使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之前的产品,思考两者的异同之处。从能做一个品类,到能做两个品类,整体能力上就是升级。现在,很多公司还在建设软硬结合的能力,但我们不仅能软硬结合,而且还能做两三个类别。我们建立了这方面的能力。
现在,我们的困难不在于软硬结合,而是洞察用户需求,做出用户每天都使用的产品,并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去呈现。
而从技术层面而言,人机对话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瓶颈,目前最大的瓶颈,就是用自然语言理解对话。
语音识别是通用技术,不管是用在金融领域、医疗领域,还是个人助手,都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没有太大差别。而这跟语义相关,而语义就跟人的世界、状态,周围的人、事有逻辑关联,因而自然语言理解现在很难做成通用的系统。未来一定要有所突破,才有可能使人机对话真正变得更活跃。我们会加大这方面投入。


发展历程:
2012年10月,出门问问公司成立。
2013年5月,推出第一款产品——同名微信公众号。这是基于语音、语义识别的智能移动生活搜索产品。
2014年5月,语音助手 App登录 iOS、Google Android Wear、Google Glass。
2014年12月,发布智能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
2015年6月,发布智能手表Ticwatch,搭载自主研发的Ticwear操作系统。
2016年6月,发布第二代智能手表 Ticwatch 2,支持GPS、3G。
2016年11月,推出智能车载后视镜问问魔镜Ticmirror 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Ticeye。
2016年11月,发布智能手表 Ticwatch 2 NFC,支持公交卡和银行卡支付。

团队介绍:
创始人兼CEO李志飞,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前Google总部科学家,自然语言处理及人工智能专家,机器翻译开源软件Joshua主要开发者。
核心团队由前谷歌、IBM人工智能科学家,诺基亚、摩托罗拉资深硬件工程师,哈佛、斯坦福、MIT、北大、清华等世界名校毕业生组成。60%以上是工程师。
经过4年多发展,团队已从最初“做纯AI算法”时期的80余人发展到300余人,包括算法、产品、设计、软件、硬件、供应链、电商、市场、运营、售后、客服等部门。

融资情况:
2012年10月,天使轮融资,真格基金,金额数百万人民币;
2013年6月,A轮融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金额数百万美元;
2014年2月,B轮融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SIG海纳亚洲,金额数千万美元;
2015年10月,C轮融资,Google Ventures谷歌投资/CapitalG,金额数千万美元。
2017年4月,大众汽车宣布向出门问问投入1.8亿美元,用于共同成立的新公司及出门问问未来发展。


入门创业公司语音助手出门问问产业NLP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