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日报】谷歌展示像儿童一样学习的机器臂

Google展示了像儿童一样学习的机器臂、GNU项目发布Gneural Network神经网络软件包、 6个微型机器人能拉动近2吨重汽车、英国政府将在 2017年 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高速公路测试……机器之心日报,精选一天前沿科技优质内容。

Google展示了像儿童一样学习的机器臂

Google的研究者今日发布了一篇报告,报告显示了科学家如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来让14台机械臂相互学习如何拿起小物件。这个新方法展示了如何通过手眼协调能力来反复试验机器人学习执行任务,和1到4岁的儿童通过观察别人行为来学习一样。

1

这个试验方法的意义在于,今后机器在遇到从没见过物体的时候,机器不需要人类调整程序,自己会找到取物的方法。AlphaGo也基于此原理。 据介绍,研究者每天训练机器人从盒子里取出物品这个动作,经过约80万次的试验后,他们观察到机器臂出现反应性动作。慢慢地,他们变得更擅于收拾物品,并且无需输入新的程序后就能够自动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任务。这样一来,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感觉运动技能差距就进一步缩小了。 外媒因而表示,此前谈论机器人替代人类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人类依旧占据上风,因为我们才是那个创造机器人的角色。但如今看来,“奇点已然到来。”至少我们可以承认,奇点正在临近。

GNU项目发布Gneural Network神经网络软件包

GNU项目发布了神经网络软件包Gneural Network,一个重要动机是避免人工智能方面的计算机软件被大企业所垄断。 Google的AlphaGo和IBM的Watson展示了运用人工智能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但GNU开发者认为只有大企业和实验室能访问这些技术代表着一 种危险,因为垄断会放慢科技的进步。 开发者Jean Michel Sellier因此在GPL许可证下开发了Gneural Network,目前版本还是v0.0.1。当然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多开源的软件包,其中包括AlphaGo使用的软件,如CaffeTheanoTorchTensorFlowCNTK,等等。

团结就是力量 6个微型机器人能拉动近2吨重汽车

据《纽约时报》网络版报道,总重量为3.5盎司(99克)的6个微型机器人能拉动重3900磅(1769千克)的汽车。斯坦福大学仿生学和灵巧操作实验室研究人员从蚂蚁通过团队合作搬运重物中获得了灵感。不过,他们的灵感不仅仅来自自然界,电影《超能陆战队》(Big Hero 6)展示了大量微型机器人的威力。

2

研究人员发现,每只蚂蚁同时使用6条腿中的3条腿,蚂蚁“团队”能产生巨大的合力。研究团队成员大卫·克里斯滕森(David Christensen)说,“通过考虑整个团队的动态,而非仅仅考虑个体,我们能够打造一支‘microTug’机器人团队,每个机器人都具有超强力量,而且它们能组成团队去完成任务。” 克里斯滕森称,6个microTug机器人拉动3900磅重的汽车,相当于一支6个人的团队搬动埃菲尔铁塔和3座自由女神像。

英国政府将在 2017年 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高速公路测试

近日,英国政府表示将于今年在英国当地道路上测试无人驾驶汽车,2017年 在高速公路上测试无人驾驶汽车,并计划到 2020年 实现无人驾驶汽车在全英国范围内的普及。 不过英国交通部此前曾强调,在英国境内测试的无人驾驶汽车不能是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而是在必要时人可以介入控制的汽车。 虽然 Google 一直在致力于研发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但无人驾驶测试项目得到政府支持显然是 Google 求之不得的,英国市场也将是 Google 的一个新增长点。适应当地法规以获得新的测试场地和经验累积,是 Google 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公司不能拒绝的机会。 英国财政部也表现出全力扫清法律障碍的热情,英国财政大臣 George Osborne 表示,“测试才能让汽车安全得到保障,这是英国政府支持无人驾驶汽车测试的初衷。” 另外,他还表示,“会提出议案消除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的障碍。” 英国政府希望藉此提升英国就业率,英国政府预计无人驾驶汽车的全球市场的近期市场份额是 1.29 万亿美元。 此前在一月份,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联合会曾宣布在伦敦希思罗机场附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际道路测试,测试地点包括格林尼治市住宅区,北格林尼治地铁站和其他标志性场所。

NASA 测试下一代火箭发动机,将用于送人类去火星

TC,NASA 最近成功对下一代重型火箭 SLS 的发动机 RS-25 进行了功能验证测试,测试持续了 500 秒。此前该发动机已经通过点火测试。SLS(Space Launch System)将使用 4 个 RS-25 发动机,计划将人类送往外太空,例如火星。

3

本次测试的 RS-25 发动机正是此前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航天飞机项目终止后,还剩下 16 个 RS-25 发动机。Aerojet Rocketdyne 根据 SLS 的要求,把 RS-25 发动机做了对应优化,提高了最大推力。本次测试正式为了验证改进后是否满足 SLS 飞行要求。用于航天飞机时,RS-25 还会被回收重复使用,用于 SLS,这些发动机将不会被回收。 SLS 项目由 NASA 的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负责,本次发动机测试在 NASA 密西西比的 Stennis 空间中心进行,SLS 火箭将会携带一个 Orion 太空舱,装载最多 6 名宇航员,最终 SLS 将在佛罗里达的肯尼迪空间中心发射。首次不载人发射测试预计在 2018年 进行。

超级高铁将采用增强现实车窗

前不久,美国超级高铁公司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Hyperloop)表示,该公司与斯洛伐克政府签订协议,考虑在该国建设超级高铁。这意味着,斯洛伐克或将会成为首个拥有Hyperloop超级高铁的国家。这则消息让传说般的Hyperloop走进现实,不过让其更为现实的是更多细节。

4

在近日的西南偏南(South by Southwest, SXSW)音乐电影节上,Hyperloop的CEO Dirk Alhborn提出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车窗概念。 Alhborn把这个概念称为“Augmented Windows”,它不仅能把车窗外的现实世界展示出来,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具有娱乐属性的数字信息,让乘客在旅途中充满欢乐。虽然这个想法Alhborn在很多场合中提出,但这次描述最为详细而且还推出一段视频。 他表示,车窗屏幕采用眼神追踪技术,在人眼注视的地方显示出相应的数字信息。而目前,Hyperloop正在研究不同人注视同一车窗的姿态。 Alhborn希望这项技术可以为公司创造广告收入。“从心理角度说,人们经常会在旅程中望着窗外,这是一种经历。试想一下,你可以在望着车窗的时候看到虚拟世界,比如侏罗纪公园、终结者等,会不会感到十分有趣?”,他说。

欧俄火星探测器将启程 探测火星生命迹象

欧洲和俄罗斯定于14日正式启动名为“火星太空生物”的合作项目,发射一个轨道飞行器,寻找火星过去或现在的生命迹象。轨道飞行器将在火星大气中寻找可能表明微生物存在的甲烷和其他气体。

5

由地球和火星运行轨道等因素决定,今年3月会出现一个发射火星探测器的窗口期,为火星探测创造了条件。利用这个窗口期,欧俄联手制造的“追踪气体轨道飞行器”将于14日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 这一轨道飞行器配有全套高科技设备,预计将于今年10月19日飞抵火星,行程长达4.96亿公里。它的主要任务是为这颗红色星球拍照,分析其大气层成分。 欧洲航天局11日在社交网站上说:“火箭登场——我们的‘火星太空生物2016’项目已在发射坪上。” 作为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的合作项目,“火星太空生物”分为两个阶段,发射轨道飞行器是第一个阶段。项目的第二阶段涉及在2018年发射一个火星漫游器,2019年着陆。漫游器将在这颗红色星球的表面行驶以寻找有机物:它将钻到火星表层之下两米取样并进行现场分析。但由于资金问题,第二阶段很可能要延期两年实施。

科学家研发新材料:可随时改变形状大小硬度

北京时间3月14日消息,科学家近日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改变形状和大小的新型材料。动画显示了该材料的模块单元在气动传输器作用下的变形过程。 该材料由若干个单独的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包含6个开口的正方体,在气动传输器的作用下进行变形。研究人员将64个独立单元组合成一个4x4x4的结构,它的体积可以忽大忽小,可以改变形状,还能忽然变成一张平平的薄片。在它形状改变的同时,该材料的硬度也会发生改变。这意味着它可以用来制造一种独特的材料,处于某个形状时容易变形,处于另一个形状时则坚硬无比。

6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韩国写稿机器人上岗

环球科技3月14日报道,最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围棋大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Google人工智能AlphaGo连续拿下三局胜利之后,韩国棋手李世石于昨日使出“神来一手”,终于赢得了胜利,为人类赢回了尊严。 而随着“人机大战”的白热化,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担忧也再一次被提及。继美国《纽约时报》与中国新华、腾讯之后,韩国《金融新闻》编辑部日前也正式启用了一名人工智能记者。 据悉,这台电脑安装了人工智能记者程序,每天股市收盘时,它便基于韩国证券交易所的数据,0.3秒就可写出一篇股市行情的新闻报道。而且据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读者看后分不清到底是不是人写的。更重要的是不仅是写稿快,人工智能记者只需首次设置费用,随后运营的费用接近于0。 韩国《经济新闻》编辑部主编严虎动表示,启用人工智能记者是为了将记者从复杂的重复化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促使他们向深度调查记者转变。

入门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