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发明电子邮件「@」符号的人走了
据 Engadget 报道,电子邮件(Email)的发明者 Ray Tomlinson 于美国时间3月5日去世。他的公司和亲人并未透露更多信息,但死因可能是心脏病。Ray 在1971年发明了机遇 ARPANET(Internet前身)的电子邮件系统,当时他采用的邮件地址即为「用户名@主机」,这种方式也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在提到自己为何会选择在邮件地址里使用 @ 这个符号的时候,Ray曾 幽默的表示,这个符号是计算机键盘上唯一的介词。也正是因为 @ 符号有一定的指向性含义,在 Twitter 早期用户开始用这个符号来标记一个人,这也让 @ 符号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如果没有 @ 这个符号,Twitter、Facebook 和新浪微博等产品会变得和现在很不一样。
比利时大学生制作蝎子机器人 可感应并攻击物体
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4日报道,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大学生利用3D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和计算机数控技术制作了一个名为六足蝎子(Scorpion Hexapod)的机器人,这只蝎子体型巨大,可以感应前方“敌情”,并在攻击者手上留下标记。参与设计制作的大学生罗博•特雷恩(Robbe Terryn)表示,这只六足蝎子机器人是他们机电一体化设计和嵌入式原型制作课程的一部分。
和真的蝎子一样,学生所设计的这个白色的六足蝎子机器人也有两个螯、一个尾巴和身体,不同之处在于这只蝎子机器人只有6个脚。它不仅可以全方位走动还可以感应周围环境,在攻击者手上留下记号。
物理学家利用人工智能设计量子力学实验
维也纳大学研究人员安东·齐林格(Anton Zeilinger)及其团队设计了一种名为Melvin的人工智能算法,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推进量子力学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力学是最令人迷惑的科学领域之一,即使最优秀的物理学家也认为,量子力学非常复杂。正如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迈克尔·梅瑞菲尔德(Michael Merrifeld)所说:“如果量子力学没有把你弄糊涂,那么这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它。”
齐林格的团队认为,如果人类思维很难解决量子力学问题,那么没有人工干预的“大脑”或许将可以更容易设计出这种实验。 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博士生马里奥·科伦(Mario Krenn)。他曾尝试设计一种实验,利用激光和镜子去实现特定量子态。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只是在做猜想,而计算机算法也可以进行这样的猜想,并且速度更快。 他表示:“因此我定义了目标,开发了算法,让算法整夜运行。第二天上午,算法生成了结果文件。这是令人兴奋的一天。”
美国竞争加剧 无人机制造商开始拓展中国等亚洲市场
《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发表文章称,随着全球最大无人机市场美国的竞争加剧,无人机制造商开始将目光转向亚洲市场。中国无人机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但是 随着分销渠道和应用的扩大,中国无人机年销量将快速增加。大疆、亿航等公司已开始着手拓展亚洲市场,招募员工,开设旗舰店,无人机飞行课程,并提供租赁服 务。不过他们也面临英特尔、Parrot等公司的挑战,无人机行业格局可能会在未来几年迅速发生改变。
中国重型火箭即将立项 用于登月与火星采样
中国重型火箭预计将在今年或明年立项,设计制造流程将全部数字化。这是6日政协小组会间隙,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委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的。之前公布的消息称,已开始研发的中国重型火箭长征九号,起飞质量为3000吨,直径超过9米。而即将发射的中国目前最大火箭“长征五号”,直径为5米,起飞质量为1000吨。
日本研发搜救犬智能背心 可直播搜救现场
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4日报道,日本研发人员为搜救犬设计了新款“背心”。在搜救犬搜救过程中能将现场视频发回平板电脑,且背心与搜救犬嗅觉相通,能通过GPS快速定位待救人员位置。背心重达1.3千克,内置GPS定位系统与微型摄像头。操作人员可通过现场视频确定搜救犬的位置、搜救犬的搜救过程以及被害人的位置。 东京大学教授Ohno是智能背的发起者。他之前也研发过机器人搜救犬,但机器犬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精确找出受害人所处位置。搜救工作中时间不等人。相反,传统搜救犬却能通过敏锐的嗅觉在短时间内找出受害者。Ohno教授根据这一现象将机器狗与搜救犬结合,研发出搜救犬智能背心。 上月,研发人员对搜救犬Gonta进行试练。背心虽能发回现场视频与受害人位置,但当搜救犬独自进入倒塌建筑时,视频信号便会中断。Ohno教授将就这一点改进。
有了这种皮肤,机器人能更好地表达“情绪”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了一种特殊的“皮肤”,这是一种可发光的材料,柔软性极强,可以拉伸至六倍以上并且保持发光。这种“皮肤”由两层透明的导电水凝胶构成,两层水凝胶之间是一排电容器,它们在通电时会发光。
这种灵感来源于章鱼,它们能根据环境很快速地改变自己的皮肤颜色从而达到伪装。研究报告第一作者、康奈尔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助理教授Rob Shepherd认为这种“皮肤”将有两种应用方向,一种是应用在机器人上,打造出能变色和显示信息的软体机器人;一种是能变形的显示器。 有了这种“皮肤”,机器人不仅拥有柔软的肢体,而且还能有自己的“情绪”表达,通过不同的颜色,机器人能展示自己的感受,从而与人类更好地沟通。变形显示器的应用则更具想象力一些,比如研究员Chris Larson认为,在未来你可以在开会时通过手腕上橡皮筋一样的装置查看邮件。 这个项目得到了陆军研究办公室的资助,看来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到伪装机器人。
除了引力波,一束奇异的光射线信号也到达地球
一个月前,引力波探测消息引爆全球,并引发持续研究讨论。在这组来自13亿年前的引力波被探测到的同时,科学家还发现一束奇异的光射线信号也到达地球。 2015年9月14日,几乎是在LIGO探测到两个黑洞碰撞的引力波的同时,在距离地球500公里的外太空也有另一个更晦涩的信号被发现。近轨卫星搭载的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记录了一次伽马射线爆发。但是这个伽马射线信号太微弱了,以至于NASA望远镜背后的科学家们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它。
“引力波探测器LIGO发现的是一组非常清晰的信号,几乎清晰到难以置信,而我们发现的数据要模糊得多,也仅仅是因为太靠近引力波发现的时间点才让这个数据变得有趣。” 费米望远镜的一位研究组成员Valerie Connaughton这样说。 2016年2月11日,费米望远镜的研究人员在预印论文网站arxiv.org上发表文章,描述了这次伽马射线爆发以及猜测它可能来自于LIGO探测到的同一黑洞碰撞事件。这一相关联系仅仅建立在假想层面,并且需要推翻一些根深蒂固的天文物理常识。天文学家长久以来认为黑洞周围是真空,因为它会吞噬周围的所有物质。而如果周围缺乏物质就意味着两个黑洞的融合不可能产生光及射线。
“如果没有带电粒子就没有磁场,没有磁场就没有电磁波,”普林斯顿大学天文学家Adam Burrows解释道,“这是个很清楚的系统。”
但是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探测到的伽马射线爆发意味着这一对黑洞的周围可能并不是完全真空。在费米望远镜团队发表文章的几天之后,许多天文学家纷纷就黑洞周围的物质存在提出理论支持,从而解释伽马射线伴随黑洞碰撞爆发。这些理论结合了天文学家的想象力和某些未解的历史天文事件,以解释这一次不寻常的射线现象。
量子计算将能分解任意极大整数,RSA加密或成摆设
就算是一台超级计算机有可能在数年的时间内计算出任意质因数,这也是得不偿失的。为了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找到了明确的方法。今天,《科学》杂志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量子计算机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可扩展的方式,实现了Shor算法。 据外媒Engadget报道,MIT和 Innsbruck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组装了一台5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它将能够用Shor算法完成对数字15的质因数分解。他们研发了一台量子计算机原型,然后使用一系列离子,借助激光脉冲来在4个量子比特上执行Shor算法,令其分解数字,第5个量子比特则用于储存和输出结果。目前的结果是,这台计算机不仅能够比现有量子系统更高效地计算出方案,而且区间缩放相对容易。
哈勃望远镜发现最遥远星系:距离至少134亿光年
北京时间3月7日消息,哈勃空间望远镜自从1990年发射入轨以来已经过去了26年之久,相信这个岁数比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很多读者的年龄还要大。但尽管“年事已高”,这台轨道实验室却仍在继续取得最新的发现。比如就在最近,科学家们便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强大观测能力发现了据信是迄今最为遥远的天体。 [caption id="attachment_1161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30"]
最近,科学家们便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强大观测能力发现了据信是迄今最为遥远的天体,这个婴儿星系距离地球至少134亿光年,当时的宇宙年龄仅有今天的3%左右[/caption] 欧洲空间局(ESA)的科学家们宣称他们首次观测到来自天体GN-z11的光芒,这是一个原始的婴儿星系,这些光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仅4亿年时发出的。这个婴儿星系距离地球至少134亿光年,而此次观测也让天文学家们有机会一窥大爆炸之后宇宙中诞生的最早一批星系。 同时,这项发现也是向哈勃这台“长寿”的高性能轨道望远镜的致敬之作。哈勃空间望远镜,1990年由现在已经推移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搭载入轨。尽管每隔一段时间美国宇航局就会对其进行硬件升级,但按照现代技术标准来看,哈勃实际上已经可算是一个老古董了。
意念控制头环:用脑电波来操控智能家居
人类对脑电波控制的研究已经有数十年历史,近年来也已经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果,例如在假肢控制的医学康复领域,或是用于简单的游戏操纵。这些脑波控制都离不开一个头罩或是头环,用于捕捉脑电波信号并进行解读。
哈佛大学在读博士生韩璧丞的创业项目产品Focus 1,也是一款类似的产品。但在他看来,自己的智能头环是全球第一款医疗级别的可穿戴脑效率提升专家,可以用于提高注意力,控制智能家居以及假肢控制。举个简单例子,早上醒来带上头环想一下,兼容连接的咖啡机就开始自动煮咖啡,吐司机也自动烤好面包。 这个创业团队BrainCo设在美国波士顿,组建于2014年9月,是由几位哈佛或是麻省理工的中国留学生共同创办的。他们的原型产品在今年1月的CES进行了展示,吸引了《今日美国》、美联社、雅虎等数家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目前他们的脑波控制头环Focus 1正在生产制造环节,韩璧丞他们计划年内上市销售。
三星联手迪肯大学测试AI老年家庭护理平台
据科技网站ZDNet报道,近日,三星宣布将联手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共同在大吉朗市开展老年家庭护理平台的测试,如果进展顺利,该平台未来将成为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 这场为期6周的测试被称为神圣计划,测试人群定位在73至81岁的老年人。在测试中,家庭护理平台上的相关软件和硬件设备将记录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具体来说,测试将引入SP Tech Solutions的智能家居平台,三星将为其提供支持。安装在家中的Holly Hub小型电脑将负责传感器数据的收集汇总,而家中的传感器则可探测动作,震动,气温和湿度。此外,每个房间中还装有扬声器,老人们可通过它与智能AI Holy交流。 三星高管表示,该平台可以帮助超过70岁的老人独立生活,减少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此前就有此类系统出现,但它们只是扶手或墙上的报警按钮,使用效果非常一般。
英国将开测无人驾驶卡车车队
Google已经测试无人驾驶小汽车多年,而这项技术的下一阶段,则是无人驾驶货车。由于摆脱了传统货车驾驶员所必须的睡眠休息时间,无人驾驶卡车将能够让长途运输变得比以往更快。据悉,英国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测无人驾驶卡车车队,不过它不仅仅是为了提升物流的速度,还有望减轻道路的拥塞状况。该国交通部希望能够在重型运输车辆(HGV)的使用上处于领先地位,且试验将在公共道路上展开。 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能够在M6高速路上见到高达10辆的无人驾驶货车车队。此外,尽管测试是在公共道路上进行,但有关方面会尽可能地将影响和潜在问题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