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竟然不知道 ETH,在学术圈谁不知道他们谁不配在圈子里混。」
没错,在问起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以下简称 ETH)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地位时,我立刻收到了来自机器之心同事老李的上百吨「嘲讽」。
然而,对于身处 AI 学术圈深处角落默默观望,长期遍阅国内外各种 AI 论文的他来说,这也许是个再蠢不过的问题;
但对于产业界以及普通大众来说,ETH,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
至少他最后不得不承认,相对于 MIT(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伯克利等美国一众几乎无人不知让人摩拜的技术流名校,ETH 的确把「扫地僧」的神隐气质贯彻得淋漓尽致。
譬如有网友还担心,在这个学校读完是否去美国或者回国不好找工作……
当然,下面这个知乎上关于 ETH 的问题,估计会让爱因斯坦气的从棺材里跳出来……(请认真阅读下面图片每一个回答,这样就节省掉我介绍 ETH 的文字了)
更多关于这所高校的介绍,随便一搜就会出来一堆安利,这里就不多说了。
就放一段曾在 ETH 读书的中国学生写下的深刻感悟:
「同样一门课,国内的课程可能会讲,MIT 做了什么,CMU 做了什么,ETH 做了什么,我们来学习一下他们的优秀成果;
但 ETH 的教授会讲,我们组做了什么,我们 MIT 的 colleagues 做了什么,我们 CMU 的 collaborators 做了什么。
这个世界还需要什么,我们接下来打算为此做些什么,如果你有兴趣,欢迎你加入我们一起来做。」
很显然,这所在 2019 年 QS 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位列第 7 的顶级高校,长期深刻贯彻德语区低调严谨品质催生的一个「小缺陷」,就是其在世人的印象里始终停留在一个局限的维度上——
即便没人否认其强大的科研与学术实力,它在很多人心中也是以「象牙塔」的纯粹形象而存在,而科研下沉到产业的能力似乎就更不为人所知了。
以至于连很多学生也认为,只有走研究道路,ETH 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此前种下的「刻板印象」是时候调整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