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Byte

专注未来出行及智能汽车科技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Science AI

关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科幻作家Kim Robinson谈人类的未来:吾辈将如何幸存?

人类纪(由我们对生物圈影响而得名的一个地质时代)的地球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将有机会证明他们的适应性。为了了解如何生存延续直到遥远的未来,天体生物学家David Grinspoon采访了迄今健在的被誉为最重要的科幻小说家、政治小说家之一的Kim Stanley Robinson。 在Robinson的新书《2312》里,在300年的进程中人类得以在濒临灭绝中幸存并移民整个太阳系。 我们决定以摘自《2312》「地球,悲伤的星球」这一章的一段话开始我们的对话。
「清洁技术来的太晚以至于无法将地球从早期人类纪的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是那个时代的讽刺之一,他们能彻底改变其他星球的表面,但改变不了地球。他们在太空中所采用的方法几乎都太粗鲁和暴力。但只有极度谨慎他们才能修复地球上的一切,因为一切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维持着精妙的平衡。」
3836_6e2eec9ca19c076736d19ac5426473af David Grinspoon:《2312》中的人类能颠覆宇宙但是却不能将地球从环境破坏中解救出来。你认为我们智力适应性不够强,无法学会怎样可持续发展吗? Kim Stanley Robinson:人类的智力有适应性。到目前为止在现实世界中它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有了它,我们能通过诸如显微镜、望远镜和传感器等技术来增强感官,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比我们自然感官所能感知到大很多或小很多量级的东西以及自然感知范围之外的东西。 但是,当我们的星球达到承载极限的时候,我们的智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智力的适应性真的足以应付它成功的同时带来的灾难吗?这在历史中是一个全新的局面,这意味着现在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DG:你认为我们要延续下去需要什么? KSR: 我认为我们能渡过当前这个灾难性的时代。我预想这是一个两步走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在生态方面该做些什么。这听起来很复杂,但是生物圈是强健的,而且我们对它所知甚多,因此这其实事关改善我们的参数,例如,鉴于现有的消费水平多少人会达到承载上限,接着找出具有满足这一承载条件且使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生活方式。我们现在对这些参数有了粗略的印象。 第二步是政治问题:也就是自我管理的问题。我们需要全球化的行动,这显然很难处理。不过这个问题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我们(人类)是否有能力去执行大多数人都认可并遵守的一系列规则,同时还能让不认可这些规则的人们也必须去遵守。 这并不是用量子力学驯服重力,或发现弦理论里的弦这类问题。相反,它包含智力的其他方面,比如社交技能、长远计划、法律法规和政治。也许这几种智慧能力更难开发,但无论如何,它们在我们适应性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DG:你认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能够帮助我们打造一个促成这种改变的代代相传的全球性共识吗?这已经不是科技进步第一次大规模地改写人类历史了。 KSR:互联网或许有所帮助,但除了全球意识,我们需要其他更多的东西。我们需要一个专为可持续发展制定的全球经济体系。我们已经有了像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种形式的全球经济体系。它们所达成的协定共同组成了一个综合的体系。但现在,这个体系通过经常性地低估我们对自然掠夺的真正成本来掠夺我们的后代。它基本上通过加总总需求和总供给来给地球的自然资源定价。然而,由于来自买方的压力以及卖方为了在商业竞争中生存下来,这个过程正在朝着越来越低的价格偏离。结果,卖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出产品,这种行为本应导致破产,却因为部分成本已转嫁给了后代而幸免于此。当这种行为全面进行的时候,它将成为一个代际旁氏骗局,并导致人类纪早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大灭绝已经开始了。
要记住我们的体系是为了一个目的而存在的,它需要不断修复和新的尝试。
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的测算和Robert Costanza领导的一项著名研究已经表明,我们所能估值的「自然服务」的货币价值远高于整个人类的经济总量,我们透支了这些资源,破坏了它们的功能。所以实际上,我们正在侵蚀未来。 我认为很难快速改变全球经济体系,对此经济学家们有个术语「路径依赖」。例如,我们对碳有路径依赖,其实我们可以转向更为廉价和清洁的能源,这里的「廉价」,是指考虑到真正给地球带来的成本。但由于我们受到路径依赖的限制,也许像那么大的一个技术变革的步伐可能要一个世纪之久。我不认为我们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浪费。 DG:所以,我们在讨论演变还是革命?我们应该摆脱这样的路径依赖,然后重新开始吗? KSR:不,不是摆脱,而是必须改变我们已有的系统,因为就像动物受到进化规则的限制那样,我们不能改变一切,从头开始。我们能做的就是重建现有全球经济体系的规则。为此,我们需要纠正资本制度,这样世界银行等组织的全球规则将以生态可持续性作为主要标准。这样,价格将变动从而符合它们的真实成本。燃烧碳的成本就会比现在的成本要高,而清洁能源显然会比燃烧碳更便宜。这将解决我们危机中最为紧迫的一部分,但要找到这样一个替代市场方式的机制来分配货物和制定价格却是不容易的。 我们日益面临着这个新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当它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全球文明就会开始回应,并尝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存续,修复地貌和生态系统。我得说,科学方法和民主政治将是很重要的工具。为了让它们发挥作用,我们需要普遍正义(universal justice)和教育,因为我们需要积极主动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有相应权利的、生活富庶的公民参与进来。 当下的我们,似乎很难达成这个目标。我认为这是由于资本制度,我们知道它看上去出于本性,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一种政治制度,但政治制度是会变的。让我们记住这点吧:我们的系统是为了一种目的而构建的,因此当然也需要不断的修复和一些新的尝试。 DG:我经常想,如果在宇宙其他地方的文明是否可能已经经历过了我们现在的时代。天体生物学家认为,有外星智慧生命在宇宙中其他地方的可能性很高。我们的下一个问题是:如果他们确实存在,为什么他们没有对我们显形?针对这一难题(被称为「费米悖论」),最近有一个答案说:是因为不可持续的增长是文明发展到最后不可避免的情况,所以这些文明都自我毁灭了。 KSR:费米悖论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我认为这是没有答案的。我的感觉是,宇宙太大了,生命太过于依赖特定的星球,以至于智慧生命形态无法相互沟通,除非碰巧,但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也许他们确实存在,也许他们已经经历了类似我们现在的时代,但我们不知道。我只能根据数据做些假设,讲个科幻故事。但其他探讨这个问题的人也能基于数据和猜想得出他们的结论。 DG:如果你不想推断外太空的情况,请问科幻小说描绘的文明中中有常青社会的例子吗? KSR:我觉得有。在Ursula K. Le Guin的《一无所有》中,有一个以巨型无政府组织形式运作的行星社会。社会决策需经过漫长协商会议,大家自愿劳动。这是一个追求最小需求用度的社会文化,因此每个人都生活充裕,没有人过度消费,因为这会显得很粗俗。 Iain Banks的《文明》系列描述了一个遥远未来的后稀缺社会,这一文明所具备的科技力量强大到基础需求总是能得到极大的满足。然而,他们面临着不同社会之间互动带来的其他类型的问题。 在我的小说《2312》中,经济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社会的哈哈镜影像。其中有一个以西班牙巴斯克市命名的叫Mondragon的文明,他们的经济是以嵌套合作社运行的,用公共事业区服务的形式来满足每个成员的基本需求。还有一个从事奢侈品交易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世界,这些地方被简单归类为「超越」(above and beyonds)。这是一个可能存在的有关未来可持续经济的例子。然而,如果囊括书中所有地球和太空文明,地球上的大部分穷人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不平等。 DG:所以,你是说即使我们学会了可持续性生活,仍可能面临严重的贫困问题? KSR:实际上,与其说书中是在预言未来,不如说是当下的一个象征性写照。从本质上说,贫困是个政治问题,因为技术能够为生活在2312年的人们创造出足够的资源(就像现在这样),但贫穷从来没被当做「文明工程」。在象征意义上,人们已经开始了一个物种形成的过程,其中,地球上最富有的人类要比最贫穷的人平均多活十年,在某种程度上社会性别(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反而变成了身高。我通过把人分为「个矮的」和「个高的」,暗指我们正成为基于等级阶层的独立亚种。通过描述「个矮的」的诸多优势,我试图指出越大越好这个假定在很多时候是错的。 3844_494c08f7a144d3cc4cfa661ed1244039DG:书中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根据一套类似食谱的指导,我们可以在小行星上从无到有再造生物群落。但是,你也警告过这一过程早期潜在的危险:「一旦你着手打造一个沼泽,你可能爱上它。」为什么这会是个风险? KSR:这是个小玩笑。当我写作这本书时,我跟一些生态学家聊过,他们告诉我,沼泽是他们最喜欢的生物群落,因为它们肥沃多产。我本人喜欢高山,因此对此大为惊讶,不过我也学会了试着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地貌。这也让我认识到所有生物群落都是美的,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们。因此,那个想法就演变成,敦促大家及早进入干燥的生物群落阶段,不过这不是很正经。我不得不承认,书中的很多部分是我在搞笑(想想《银河系漫游指南》吧,作者简直是用「万能毛巾」在卖萌)。我认为这是这本书能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游戏感以及其中的风景和城市——它们如同带有审美乐趣的艺术品。 DG:即使《2013》中的地球变得一团糟,书中的女主还是爱上了在地球上看到的那片天空,爱上再度被引入的狼。你认为人类会一直维持着与地球的纽带吗,尽管它瑕疵斑斑? KSR:是的,这就是我试图想要表达的观点。我有这种直觉,因为我们是在地球上进化的,我们这些个体属于复杂生命自然力量网络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就是生物群落。结果就是,如果离开地球太久,我们就不能够永葆健康。我们将地球存在心底,同理,我认为我们必须一直围绕地球左右以获得滋养。   David Grinspoon是一个天体生物学家,项目包括一些行星探测器。2013年,他被任命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天体生物学主席。 选自nautilus,作者DAVID GRINSPOON,机器之心翻译出品。参与:孟婷,小雨季节,庞,微胖,电子羊。
入门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